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社会表象理论关注整个系统中个体和群体对旅游的利益观、价值观、态度和解释,是人们关于旅游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是认识旅游的工具。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低下、参与广度深度不够的根源在于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社会表象认知的缺失。要构建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社会表象,需要从社区、居民、企业、媒体、学者等多维度同时展开,每个维度的构建内容各有重点,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促成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积极正向的社会表象,推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区参与式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实现的有效形式,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有效的社区参与将有利于民族村寨居民的利益保障,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游客体验真实性的提升,并有效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促进民族村寨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民族旅游村寨青少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比较复杂,主要因年龄、教育程度、民族自豪感、家庭条件以及旅游村寨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该关注青少年居民的诉求,积极引导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营街经济实力雄厚、交通条件极其便利、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其旅游获得了发展,但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度还比较低、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等缺点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主动性、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生态意识,推进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区的旅游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对于民族旅游村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民族旅游村寨存在居民对村寨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的现象.因此,塑造民族旅游村寨的地方精神,创造和改善让居民产生功能性依赖的生活环境条件,通过教育培育居民情感上的地方认同,是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感的形成前提和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作为我国旅游业新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在促进我国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进而不断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我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呼声不断高涨,笔者在此大背景下,对我国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社会变迁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理解,以期在保持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地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芒市三台山出冬瓜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出冬瓜村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大硬件与软件建设,建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政府积极主导,居民主动参与,鼓励社会投资,挖掘民族文化,培育节日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开展体验式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独特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海南乡村旅游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面临着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得不到解决等挑战。如何在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基础上,确定海南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据社区居民、当地政府、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主要利益冲突,界定了海南乡村旅游要经历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最后提出解决海南乡村旅游不同阶段不同利益冲突的措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社区集体组织、外来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产生了不同的冲突,而造成这些冲突的因素既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也有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由此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冲突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放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社区和居民的参与。结合产权理论的相关原理,文章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边界模糊,价值衡量不准确,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民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研究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实地调查,获得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利用spss分析方法(如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人口统计学(即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对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全党都要将“三农”问题看成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关于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精神文明等研究日益增多,而社区工作人员也应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对农民进行组织培训,对工人进行技能指导,让居民能自立自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由此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从强化阵地建设,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专业人员培训,让居民自立自强;丰富社区教育服务内容,实现多元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分析社区工作人员应如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旅游小镇是城乡互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对其周边具有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同时,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也对旅游小镇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主体、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针对发展模式中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产品类型模式的雷同性等问题,提出在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时应注重社区和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注重有政府参与的投资模式、重点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类型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业态,是贯通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桥梁。乡村旅游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面临原真性和传承性缺失、开发深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章尝试利用结构化理论来探讨乡村旅游的文化建设,从当地居民和游客、文化保护与开发、本土性与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期待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涌现出民族(俗)博物馆、民族(俗)村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就地展示型民族文化村等传统模式及生态博物馆模式.其中,生态博物馆避免了传统民族(俗)博物馆的静态性,消除了异地模拟型民族(俗)村的虚拟性,克服了单一的就地展示型民族村落的孤立性,以社区为基础,以原地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保护和展示,并强调文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力开展乡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承认与发扬乡村教育的多样性,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居民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居民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如何通过社区教育,将绿色艺术设计融入居民的生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新课题。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过程,是以乡村居民为主体,重新发现和构造乡村社区教育模式,实现居民终身学习与艺术生活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实施策略应包括加强相关制度保障、丰富社区教育绿色艺术生活课程的形式、提升区域社会教育力和构建居民社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选取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景区为调研区域,研究当地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前后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和提升对策。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经济、政治、社会、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和教育等六个维度分析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后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认同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地政府和社区能为女性居民发展提供的帮助与建议。结果 :从事旅游经营的女性居民在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社会身份认同不高。结论 :提出促进旅游经济长效发展、增加参与旅游决策机会、培养社会自信和自尊、创造和谐家庭氛围、树立正确价值观、把握受教育机会等一系列建议,促进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化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乡村社区教育支持体系发展的趋势和追求。推动乡村社区教育支持体系生态化发展,对于促进乡村社区居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社区教育生态化转向以及加快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乡村社区教育支持体系生态化的目标,要明确支持主体功能定位,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支持格局;补齐支持内容供给短板,促进教育支持体系生态平衡;注重支持客体自我支持,强化教育支持体系生态链。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全新、生态且高效的扶贫方式,乡村旅游扶贫可以起到反贫困的积极作用,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本文将对乡村旅游扶贫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再指出当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问题所在,提出了要规避传统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弊端,构建一个全新的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以期能够让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更符合乡村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农村构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