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不少教师争购特级教师教案,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结果,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描述层见叠出。如刘备招亲这一节里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为去东吴护卫主人的赵云设计了三个计策,装于锦囊中,在招亲过程中,每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时,只要拆开锦囊,依计而行,就会“柳暗花明”。以上看似神奇,实际上包含着诸葛亮对当时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的详尽调查和透彻分析。当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设计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这就…  相似文献   

2.
罗文华 《读写月报》2022,(24):38-44
<正>[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课文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诸葛亮在隆中定计,运筹帷幄,极富战略眼光。这一回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后的许多故事都是诸葛亮“隆中定计三分”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3.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文《三顾茅庐》,改编自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体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略写刘备的前两次拜访以及诸葛亮出山后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之事.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将刘备那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7.
张春燕 《快乐阅读》2013,(10):107-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9.
不要等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三顾茅庐”这段故事,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没有来呢?中国历史是否还会留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的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寂寞地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智慧过人、建功无数。观星辰,测天气,可谓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巧布八阵图,可谓是计谋百出,出无不胜。一直以来诸葛亮都是以一个“神”的形象出现于读面前,可是,在标志着蜀国局势江河日下的转折性战役——街亭——战中,诸葛亮却走下了神坛,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感受与体悟     
<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代,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为何会选择辅佐当时实力并不雄厚,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刘备呢?为什么是刘备得到了这位"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相似文献   

13.
不要等刘备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国演义》,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  相似文献   

14.
何荣 《考试周刊》2013,(66):37-38
<正>【教材简解】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三顾茅庐》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的,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行文,重点突出刘备虚心求教和对贤才虔诚渴求的精神,表现诸葛亮位旷世奇才的形象。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学习重点鲜明,使学生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学习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前面说的是:魏王曹操得陇望蜀,占据汉中后,趁机要夺刘备手中的益州。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汉中也被诸葛亮智取。连连战败,只好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难得糊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回堪称经典。当时孙权、刘备结成联军,合力抗击曹操。周瑜怀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想要难倒诸葛亮,让他在几天之内赶造出十万枝箭,  相似文献   

19.
<正>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北京版《三国演义》,见其第三十七回刘备第二次访问诸葛亮时,这样写道:“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源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学,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相似文献   

20.
TOP 10诸葛亮 舌战群儒之时.陆绩挺身而出.大驳刘备那子虚乌有的身世。 诸葛亮看了好几遍.未能将他的容貌看清.便问道:“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若是眼睛好使,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