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详细考察了量词“片”的泛化特点,指出相似性是导致“片”泛化的原因,并抽象为“片状”的意象图式。接着考察了量词“片”的泛化在句法上引起的变化,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说"打造"     
“打造”的搭配对象不断地逐步泛化,开始是金属器物,再到一般具体物,再到用具体物对抽象物做的比喻,然后就进入抽象物为主的时期。“打造”被我们赋予了“精心加工,追求精品”的内涵,已由原来的中性词转变为褒义词。“打造“词义、新用法的出现与流行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打造"的搭配对象不断地逐步泛化,开始是金属器物,再到一般具体物,再到用具体物对抽象物做的比喻,然后就进入抽象物为主的时期."打造"被我们赋予了"精心加工,追求精品"的内涵,已由原来的中性词转变为褒义词."打造"新义、新用法的出现与流行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条"本义为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从本义出发引申出"法令条例"义。东汉时期,表"枝条"义的名词"条"由于事物的相似性虚化为量词,用来称量长条状的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量范围经历了从显性长条物到潜性长条物、从具体长条物到抽象长条物的扩展过程。表"条例"的名词"条"在东汉时受句法位置的影响语法化为量词,主要修饰"法令,条文",其称量范围在后代得到泛化,到隋唐五代时期,不可罗列出的抽象事物也都可以由"条"来修饰。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讨论陪伴性个体量词的界定。以及陪伴性个体量词“个”在政论语体层面的泛化使用现象.并借此探讨“个”泛化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在认真分析一部分现代汉语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现象基础上指出“专用量词能否用“个”代替,关键并不取决于量词本身,而要看与之结合的名词,即本的“中心词”是哪一类,另外,也受制于语境或说话人的意图。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个”的泛化现象应该采取承认的态度,但是不能盲目地承认,应该具体分析,了解泛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简析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在引证古文献的基础上,为一些通假字找到了本字,并从汉语史以及汉字的特点等角度对量词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量词之所以能够通假,不仅与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演变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樊晓萍 《考试周刊》2010,(36):142-143
我们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像"髪を伸ばす"、"幅を広げる"、"声を高める"、"認識を深める"、"風船を膨らます"这样的词组。在这些词组中出现的动词,基本上都是跟物(包括具体物和抽象物)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面积、体积等空间上量的扩大相关的动词。笔者在此将这些表示空间上量的扩大的自他动词总括起来称为“扩张动词”。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中的"嘴"为借用量词,而林州方言中的量词"嘴",无论从词义、结构还是从使用地域上来看,显然已规约化成典型的量词。从范畴化的历时过程和范畴化的共时表现来看,林州方言量词"嘴"的规约化层级较低,仅限于修饰固体食物。这大概和"嘴"的原指义和"嘴"义泛化后作为"人和动物的饮食器官"这一核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着重讨论陪伴性个体量词的界定以及陪伴性个体量词"把"在政论语体层面的泛化使用现象,并借此探讨"把"泛化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德育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德育概念“泛化”的演进过程入手,着重分析当前德育概念“泛化”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弊端,提出其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4.
体物,顾名思义,指作者对事物的表现。体物的“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体物这个概念最初被提出来时物是指景的,陆机《文賦》:“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诠赋》:“‘赋’  相似文献   

15.
流行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行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我们的固有词汇在形式上改造与词义上抽象、泛化而来的."玩转"即是由徐州方言抽象、泛化而后进入普通话的,该词广泛流行后,其感情色彩趋于中性,具有表达的简约性与语义的模糊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求新、趋同以及游戏心理.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我国的道德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社会中有不少人的思想及行为中存在着商品意识的“泛化”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道德建设速度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本文通过对商品意识“泛化”的原因和后果加以分析,并指出了消除商品意识“泛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名词"枚"本义是"树干",后引申为量词,并经历了泛化和衰落的过程。到了现代汉语中,普遍认为量词"枚"只用来搭配形体细长或体积小的对象。通过对比北大CCL语料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下的量词"枚"的用例,可以清楚地发现,与古代汉语中的用例相比,当今"枚"字虽然整体搭配范围明显缩小,但除了继承古汉中的一部分搭配对象外,还可以搭配符合[+体积小]或[+细长]特征的近现代产生的新事物,甚至还大量出现与人或抽象事物相组配的超常情况。这种超常搭配受历史用法影响、使用者心理需求和表达的需要、网络平台的推动而得以盛行,是量词"枚"再次泛化的预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汉语中一些量词形式日益呈现出修辞性、功能性以及语用上的泛化现象。这些泛化的量词形式在语义和表述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着各自的活动形式和规律,其语义特征和表述功能也各有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一种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模形式,“×”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其语义经历了由表示食物的味道和气味到表示事物内在性状特征的泛化过程,泛化的路径为主体由[+食物]泛化为[+事物],范围由[+外在属性]泛化为[+内在属性],方式由[+感官认知]泛化为[+心理认知],其语义泛化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课程概念泛化是指课程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外延越来越宽泛的倾向。在当前课程研究中,课程概念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什么人都可以提出课程;什么功能都涵盖在课程中。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部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崇拜心理作祟以及用“理念”代替“概念”的恶果。泛化后的课程概念容易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等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