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爽 《黑河学院学报》2022,(11):179-182
花鼓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武术和杂技等内容。花鼓灯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展现了我国地方民间艺术独特魅力。花鼓灯最初其实是发源于淮河流域一带,由于其特殊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流派。“冯派”花鼓灯艺术的起源,与地方文化相关,“冯派”花鼓灯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代表了花鼓灯文化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
“刨汤肉”又名“杀猪饭”,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腊月间乡民制作的一种特色菜肴。文章记录了重庆市南川区传统的“刨汤肉”食俗和当代社会“刨汤肉”食俗的文化变迁,并就不同时期的食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社会的“刨汤肉”食俗是基于“生活文化”时间运行,遵循的是熟人社会所建构的集体性的固定生活模式;当代社会的“刨汤肉”经济是基于“文化生活”时间运行,文化观念的转变、社会力量的互动、新文化功能的承载成为“刨汤肉”食俗文化建构的动因,使“刨汤肉”食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解构—食俗经济建构”的内在逻辑中构建出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节庆活动的历史渊源、开展现状、保护与传承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域传统民俗体育与新时代群众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且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研究传统孝文化仍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掘、整理、分析的过程。本文概述了传统孝文化的演变过程并简单分析了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华县五街彝族罗鲁人主要是“武”支的后裔,在其定居、发展的过程中,各宗族、各姓氏迁徙频繁,相互混居、融合,发展成为罗鲁人。罗鲁文化是土著与外来民族不断迁徙、流动,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的,同时吸纳整合了部分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彝族的文化,使五街彝族地区成为多元文化共存区。这些文化对彝族罗鲁文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促使彝族罗鲁文化不断发生变迁并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描绘了新疆撒拉族的历史渊源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新疆撒拉族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为了立足新的环境与周边民族文化进行了长期的互动、积极调适,社会文化发生了积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主体是政府,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成为官方组织黄帝拜祖大典的主要目的。但是,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享誉全国的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它所起的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外,其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精神价值和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黄帝祭祀仪式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郑的普通民众对祭拜黄帝民俗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主体是政府,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成为管方组织黄帝拜祖大典的主要目的。但是,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硕享誉全国的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它所起的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外,其核心作用应该钵现在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黄帝祭祀仪式所承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轿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予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郑的普通民众对祭拜黄帝民俗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发展应充分发挥民俗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应日趋科学;应加强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传统体育精华,借鉴现代体育成果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滋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民众相信,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达到“绝地天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目的。四季和生命是合而为一的,而四季就是天地精神的最好体现者,人们在四季中的民俗活动也都体现了与自然生命盛衰的协调与和谐交融,即“天人合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文化变迁视域下皖东民歌的传承与重构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皖东民歌的类型、特征,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四个维度探讨了皖东民歌的价值,继而剖析了皖东民歌的生存困境,解读了皖东民歌生存困境的成因,如时代环境的变化、现代文化的崛起、传播方式陈旧,主张从数字开发、教育应用、文化建设以及产业开发等角度构建皖东民歌的传承路径,并提出了皖东民歌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客商"是中国传统商帮的重要一支,也是目前仅存的两大中国传统商帮之一。"客商"在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客商"文化是近现代中国儒商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近代以降的中国商业文化转型发展以及华商网络的组织建立和国际化竞争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当前,研究"客商"、"客商"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友好往来,巩固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加强华商网络的联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儒商"文化,进一步提高民族企业家素质。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底,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中有"聚焦中学历史课堂"单元,其中,由全国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老师设计并执教的四川义务教育历史地方课程《可爱的四川》之《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课,内容丰富,鲜活生动,恰似四川饮食的"麻辣"风味,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后的课例研讨和晚间的"学术沙龙"活动中,本节课得到普遍认可与好评,但也有教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和质疑,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其一,总体上是一节好课,但遗憾的是上得"浅"了一点;其二,本课只讲了"民俗",而没有讲出"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在现代化文化环境下,传统民俗艺术的生存危机。分析了民俗艺术的存在价值并指出民俗艺术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提出了民俗艺术的发展要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特色。民俗艺术只有在不断的发现、认识、借鉴和使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西安从西周初被立为国都到清末的3000余年历史进程中: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或者政权的都城。在接下来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它虽不再为都,却仍是中国西北的重要都会。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西安城市形态与结构、功能均有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与历史上王朝更迭、地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更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活动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的选择及模式的变迁进行梳理;对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博弈进行分析;对其过程中的高等教育政策社会排斥问题及其解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韩国“辰韩”遗民,《后汉书》称之为“秦之亡人”,但究系来自何方?这已成千古之谜。若将其语言等民俗与秦汉以前的洞庭湖区、沅湘之间的土著居民“蛮越”的语言等民俗进行比较,就会惊异地发现,秦汉以前迁徙到韩国的辰韩移民,具有鲜明的洞庭蛮越特征,韩国“辰韩”移民就直接源于洞庭蛮越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