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统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人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远远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解决养老日益突出矛盾,加快发展链条式社会养老产业,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我国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庭组成正在发生改变,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在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机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作补充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在互联网+热潮下,推动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化模式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优化升级。三网联动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提供养老服务相结合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集成和整合资源作用,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鞍山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挑战和机遇并存。分析鞍山发展养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优势,提出从康养旅游、智慧养老、养老教育、养老制造、老年金融、老年餐饮等方面发展养老产业,繁荣鞍山“银发经济”。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2-15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老龄阶段,养老产业正在成为新兴产业,具有优质生态资源的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关键时刻,应抓住机遇,借助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养老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助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这为我国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养老的发展.智慧养老作为信息社会养老方式的重大创新,一经问世便得到了...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快,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内容,以互联网为依托落实健康管理,提供最常规的生活服务,落实精神慰藉,营造完善的信息交互系统,逐步向养老产业方向进行智慧化延伸,这可以为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4):54-58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这为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政府扶持政策不完善,以及其本身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人员配备、管理体制建设及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问题,我国私营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的经营举步维艰。借鉴美国的经验,为促进该产业发展,未来政府应落实相关的扶持和监管政策,私营养老服务机构自身应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合理设计服务产品,注重人员培训,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及内外兼修防范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态势。我国总人口中包含大量的过剩劳动力,社会养老负担实际上大于老龄人口比例所显示的程度。21世纪上半期,我国人口总量将在低生育水平上继续扩张并逼近极限规模,控制人口总量和应对老龄化的双重任务十分繁重。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加快养老积累方式转型步伐,即由粗放型积累转向集约型积累,由后代供养前代转向本代自我积累养老。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实行计划生育与养老相结合的奖惩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本文从分析现行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入手,分析了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指出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保障的新选择,并阐述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初步构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际行列。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日渐显现,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养老面临层出不穷,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探寻和发展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的首选。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究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其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中,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社区功能;挖掘市场调节潜力,促进产业效应;依托专业队伍建设,培育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在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的同时,一个令我国社会生活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人口老龄化,必然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养老"两个字成为了社会目光的焦点。当今社会,自古以来的传统家庭养老或是社会养老已经因为这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被人们诟病,那么该如何把我们生存所在的社区变成我们老龄人口作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升和发展社区的养老功能,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社会存在的这种问题,研究了该如何对我国城市社区进行养老以及提出了我们社区该怎样去养老及其解决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晨 《成人教育》2013,(6):55-5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纵深发展趋势的快速来临,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而我国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队伍状况却令人堪忧,已严重影响我国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一支正规化、优质化、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能力与素质,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池晓鸣 《文教资料》2006,(23):190-191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传统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养老。指出社区养老集中了传统养老方式的优点,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我国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快,这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养老机构尚不完善,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走社会化养老的道路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长计议应加强社会养老福利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入住需求。本文提出建立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安老模式,并针对养老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养老问题正在变得更加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也正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新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重点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变化趋势进行探索研究,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探讨未来比较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自2014年起,中国经济整体步入了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背景下的养老产业需求量大、辐射面广、社会经济贡献大,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湖南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近30年来,湖南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老龄化程度发展迅速,但养老产业的供应不足,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拟从政府组织、老年用品、服务体系、金融创新、产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湖南养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广大居民对于养老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探索城镇养老保险新模式,规避基金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以郑州市的养老基金收支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养老制度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基金收支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国农村多形式的养老保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我国农村老龄人口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建设合适的农村养老模式迫在眉睫。选择何种养老保障模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该避免“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建立起,冢庭养老、社区养老、商业养老等多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