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重镇人物胡适使白话诗取得了合法化的地位 ,并将白话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境地。在新诗理论建设的问题上 ,胡适以“白话”为核心来建构新诗理论 ,鲜明的诗体意识使得白话诗从古典诗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 ,其白话诗论的负面因素给日后新诗的发展埋下了危机。本文将胡适的白话诗论放置于“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历史的还原和分析 ,重新定位其诗论的意义及盲点。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胡适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影响研究,一是肯定了胡适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二是对白话诗与西方诗歌资源的关系讨论较多,但在具体范围和具体论题还没有深入,比如,新材料的发现,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白话诗、文学批评等与西方的关系等还未深入翔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初现一股翻译外国文学的热潮,国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文学。《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推行白话文,希望通过白话文创造新文学,建设新中国。通过对比分析《老洛伯》的原作与译作,论述胡适在《老洛伯》这一译作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其译诗《关不住了》被其目为"‘新诗’成立的纪元",成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此诗在胡适亲自审定的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出版的《尝试集》,以及后来的两套大型文集中都出现了较大的疏漏,与其1919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的同名版本大异其趣,乃至以讹传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胡适白话诗学的研究。本文特此考辨正之,并旁证胡适白话诗学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7.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8.
本从“我为什么要用白话来做诗”、“在白话诗的试验室里”、“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三个方面来重新阐明胡适对创制中国新诗的第一意义;从泛化视角回到学本体视角来“向下看”胡适的白话新诗,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胡适白话诗论和《尝试集》所作出的诗歌外在姿态和诗歌本位意义不对称的误解;从而恢复、重现胡适白话新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一种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的诗歌审美规范和创作实践。从时闻上看,指从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到现在所有蹦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新文学要入主文坛,非打好改革旧体诗这一仗不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胡适先生,首先倡导白话诗的尝试,并积极投入白话诗的实践。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胡适诗论     
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重大的意义,他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事"主张,提倡白话诗的创作,改革了旧体诗,破除了旧格律对新诗的束缚把诗歌的发展引向自由的道路,同时引入西方文学方法,在一片争议中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土音入韵尾随中国现代新诗的方言入诗而来,因为以白话、口语为本,现代白话新诗与土音入韵构成了杂语共生关系。通过对方言韵(土音韵)流变之梳理与意义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白话新体诗为正统的现代新诗,在音韵节奏建设上押韵与否既失去了古代诗词那样的严肃性、神圣性,又根据自身特点出现了丢弃韵律、自创新韵、借用土韵等艺术特点。土音入韵既是一个自然而至的诗学现象,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16.
朱湘善于用诗歌来叙事状物、抒情表意,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了现代内容;他还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人但知白话诗的尝试者为胡适,却未必知道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也是白话诗的有力倡导者与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实为中国白话诗最早的试验园地。陈独秀始终关注中国新诗的发展,直至晚年于狱中还对此发表过重要意见。然近年兴起的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之却多存偏见。不矫正这偏见,不仅难以公正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也难以公正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8.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一些旧体诗或变体旧诗,从语言、体式和思想上看,它们有了变化和革新,应属于新学的白话诗。不同于新诗,它们是旧体或变体的格律诗。旧体或变体白话诗同新格律诗一起,构成白话格律诗的两个格局。  相似文献   

20.
诗运与时运——二十一世纪诗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夫子考察子贡,看其可不可与言诗,有无资格与言诗,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告诸往能否知来者。可见,所谓知来者,亦即预测,实际上就是对于诸往的一种回顾与反省。主要看,能否从中吸取点什么。故此,对于本文,亦当只作一般文章看待。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诗词读本的出版状况以及诗界、词界领袖人物的预测;第二部分,中国诗坛“双向流动”现象——新体白话诗与旧体格律诗的生死搏斗;第三部分,总结经验,预示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