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济南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然而当前济南市城镇化增速滞缓、集约发展水平低、小城镇建设较弱、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通过建设城乡资源统筹利用体系、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制等创新机制,将为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杨磊  吴劭宸 《广西教育》2014,(23):10-11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借鉴现有的三个全国先进的城镇化改革试点的经验,广西可以在园林、绿化、生态、山水、品质、舒适度上继续探索,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把绿色环保、资源集约、生态宜居、智能管理贯穿城乡建设的各个环节,走出广西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为建设美丽广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作为湖北省6个城乡一体化试点之一,荆门市掇刀区不断以全民创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些有益做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提供了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积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即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师资配置存在差距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市挤”和“农村弱”现象,得出要统筹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优化教师队伍,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并强化城市辐射功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强化财政刚性投入。同时还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力度,并通过构建城乡布局链接、城乡产业链接、城乡人口互动、城乡生态互动等机制,实现合理安排,科学发展,以让农村真正走上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目前,廊坊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廊坊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廊坊经济也存在城镇经济结构偏同质化、城镇经济功能低端、城镇行政区域间发展差异明显等不足.针对廊坊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更新观念,提升城镇功能;科学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机制,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展及其形态演变承载着城乡居民不同阶段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其演变进程也清晰地对应着不同的城乡关系发展轨迹。“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设计、体制变迁、城乡关系等均呈复杂多元和动态化特征,其间的新型城乡形态同样含着城乡居民不同的行为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组织、政策制度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并且与城乡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制度及其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换等紧密关联。只有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同时重视区别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才会具备坚实的保障体系和推进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驱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催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的多元功能显现为提升教师流动效益、增进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和促进教师流动模式创新。确保这些功能有效释放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具有复合性、驱引性、规约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复合功能和作用机理。一体化机制构建的终极目标指向体现师资配置均衡的城乡教育公平,构建的边界和范围涉及动力生成、制度供给、监督约束、激励补偿和评估反馈。构建一体化机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主体的动能基础、创新性制度变革、教师流动实践平台谋划方略。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致力于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它包括城乡经济、空间布局、人口就业、市场发展、社会形态、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相对均等化。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土地、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邻近的城乡区域单元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实现三次产业链式联动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和新型城乡形态,使城市和乡村自然天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复杂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的全面融合与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西藏林芝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呈现出"双向性"推动作用,但在给本地经济带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全新挑战。因此,未来林芝城镇化发展应以巩固加强新兴产业及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共同发展为途径,以此系统推动西藏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地实施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发展城镇化探索的有效模式,产城一体化把城镇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以长春市合心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长春轨道装备产业开发园区、合心镇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战略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固始县从一个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边缘化城市和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瞩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城乡居民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是:突破原有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从人、财、物三方面支持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发展可将内需扩大到最大化,从而刺激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从城乡统筹规划着手,完善体制改革和人口管理制度,优化城镇配套实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城镇发展.本文通过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分析,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也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开展社区公益性培训,组织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技工院校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教育培训,与街道、社区合作,举办灵活多样的社区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指示精神,农村社区教育转型发展将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三农”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提出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湖州市为了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根据自身特点,推进两项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马壮 《教学与管理》2014,(33):35-38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城乡义务教育仍然差距巨大,表现在管理体制、投入状况、人口结构、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育质量等方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必须从机制改革着手。统领机制方面,要改革教育管理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建立一元户籍机制、改革教育投入机制、教育人事机制;在核心机制方面,要改革学生培养机制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教育行政问责机制;在深化机制方面,要建立城乡文化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从政策意味来理解,客观上这种过程是身份的转变,但是如果从一个世纪以来的城乡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来看,实际上这种转变在我国则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它试图从权利上解决市民与农民的制度分层,建立一个市民化的平等社会。城乡关系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被资本演绎的竞合关系,是人类社会从经济理性走向社会理性的标志。新型城镇化策略中对人本的尊重,被认为是回归至城乡关系本是人的关系的市民化事实本质。城乡关系从竞争走向融合的过程是解决人为造就的社会分层走向平等的过程,其历程正是对市民权的再造过程,新型城镇化提出对人的尊重正是这一过程在我国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强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基本现代化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要求。强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强化政策调控,建立合理的财力投入机制和政力投入制度,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力量。强化城乡衔接,在城乡布局、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上构建城乡多位链接机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工业提升农业延伸效益.促进农村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尹莉丽 《考试周刊》2012,(63):171-172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很多学校出现了吸引力下降、招生困难、办学规模萎缩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削弱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