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菲菲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3):40-43
文章基于对昆明市富民县芭蕉箐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及前人调查资料的梳理,以村落形成的历史为背景,意图展现一个移民型村庄的建构脉络。芭蕉箐经历了一个由姻亲关系汇聚人气到宗教关系整合资源的过程,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化策略,或者说是应对陌生社会的“移民智慧”。 相似文献
2.
芭蕉箐村苗族普遍存在嫁妆比聘礼多这个礼物不对称的特殊现象,在对该村嫁妆与聘礼做具体调查的基础上,从芭蕉箐村苗族嫁妆的作用、运作机制和社会关联几个大的方面分析调查资料。第一,嫁妆在经济上有着互助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新婚家庭的经济资助、女儿对娘家财产继承、娘家与儿女家互惠三个方面;第二,芭蕉箐区域苗族嫁妆有着自己的运作机制与社会关联,主要表现在婚姻制度与亲属集团支持、身份建构与妇女地位保障、共同体的建构与再生产三个方面。经过以上各个方面的阐释分析,最终凸显出芭蕉箐苗族村嫁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研究,探讨了乡村青少年基督徒在社会化过程中,教会、家庭的宗教教育及其与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博弈对青少年宗教信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日学校在青少年信仰教育方面显现出某些优势,世俗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宗教教育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由于学校自身的一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学生信仰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流动的加快,移民和移民社会已经普遍存在.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一种类型,移民社会特有的内涵及其多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政策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移民、移民社会问题,构建移民社会学理论体系,开创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6.
周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在教育游戏中一系列的社会性知识被建构.将社会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成六类知识建构行为: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回应、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分析每个行为特点,并说明何种知识建构行为是有效的.以“学习村庄”平台作为网络教育游戏的个案进行分析,辅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周雪香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14-20
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苏北房庄的个案调研为基础,探讨区域性的村治模式。以行动单位为理解村庄生活的切入点,考察个体同家人、村民以及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来理解村庄的性质,同时分析契合型村庄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尾咕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86-88
本文分析了汉唐以来星村镇移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汉末至宋代以入迁为主,元、明和清代前期迁入与迁出并存,清末至民国以迁出为主。移民迁移的特点决定了星村镇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聚族而居到杂姓聚居的过程。移民对武夷山文化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八一村这一移民社区精英“主政”格局形成过程的追述,并以精英参与社区运作的方式为研究个案,试图阐明精英参与社区运作,是建构和谐移民社区的决定性变量,进而揭示因势利导地利用精英的作用,对构建和谐多民族移民社区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寨神(苗语jio1denb)是苗族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信仰的内在逻辑结构,是由特定的生境和族群关于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模塑的;这种信仰对维持特定的民族社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松桃苗族自治县鸡爪村苗族寨神为例,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揭示这种信仰的原神象征及其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集市休闲及其集市休闲的旅游开发——以凤凰苗族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传统的集市休闲是一道美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边边场"是这道风景线的最亮点。打工潮的兴起引起集市休闲的衰退,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苗族传统的集市休闲开始复苏。本文分析苗族集市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苗族集市旅游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转型期农民政治冷漠现象成因与乡村治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密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
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政治冷漠现象,这种状况将成为村民自治进程的障碍和困境。分析了农民政治冷漠成因,对于改善村庄治理,推进村民自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希望能为促进中国农民更广泛和更真实的政治参与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法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对影响泉州中心市区城中村的邻里关系进行详实的社会调查和探究,通过调研试图基本了解和掌握城中村居民的信息,对邻里关系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文章通过对泉州中心市区中典型的“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借鉴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研究,从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就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滇中苗村封闭、隔绝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地缘性的亲密和体贴,纠纷类型呈现出与此有关的特点,村民们更多地通过调解等非正式解决纠纷的方式解决纠纷。我们应该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出发,实现更多司法意义上的“国家在场”,让法治的精神和力量在民族地区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巴代文化是湘西花垣及其周边一带苗族人民的集成。它包括三大仪式、两大体系、八大板块、三十七种类的庞大内容,囊括了苗族文化的原生基因与苗族文化特质的全部内容,具有多样性、独特性、神秘性、艺术性等多方面特点,是湘西苗族代表性的文化瑰宝,具有多层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付世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125-129
在俄国的欧洲部分(简称欧俄),村社连同现代化同步进入20世纪,一直存留到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1929年.然而,20世纪初期的村社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村社、中世纪的村社以及资本主义时期的村社有着明显的差别:1.连环保被废除;2.新增了环境保护功能;3.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帝俄时期,农民继续分化,传统的习惯法准则遭到破坏,村社的封闭性被打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后,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村社瓦解与适应的矛盾过程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