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荆门是灿烂的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级荆门市建市30年来,荆门文化研究经历了起步与积累、拓展与繁荣、深化与辉煌的三个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机构和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文化荆门"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
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并列的华夏文明两大源头之一.本文试图在近年国内楚文化研究所提供的丰富材料基础上,从比较哲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对楚文化赖以产生的原始宗教活动、楚文化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楚文化最高成就——《离骚》所塑造的人格形象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并从中提炼出楚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一、楚巫与酒神祭礼——从楚文化原始宗教活动看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意识,而原始的宗教意识又通过原始的宗教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原始宗教活动提炼出某种文化的一些精神特质.在我国古代,中原人宗祖、宗天,而天和祖的意志是通过卜、筮活动这一中介转达给祭祀和祈求他的人们的.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楚人,虽然也崇拜天和祖,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则与中原人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楚人信巫.”楚人信巫,楚地盛行巫风.最早记载楚盛巫风的是《诗经》.《诗·宛丘》有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持其鹭羽.”《东门之枌》有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钟之子,婆婆其下.”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的一段记载可资补证:“陈国,今淮阳之地,周武王封舜后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荆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今天,连绵起伏的荆山脚下,崛起了一座年轻而令荆门人骄傲的小  相似文献   

4.
提出荆门必须慎重选择楚文化和休闲旅游品牌,应突出荆门市“青山绿水”生态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道源寿乡”的文化主脉特色开发旅游,打好长寿养生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也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其创建的文化体系为奴隶社会文化,又称之为先秦文化;而在此之前的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文化(包括原始群时期文化和氏族公社时期文化),又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权且称之为上古时期文化。洞庭湖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它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9000年前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和陶器,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古城”.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形成了洞庭湖区以稻作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为先楚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闪烁着历史文化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有诗曰:“人物风流宗楚地,江山形胜数荆门”。地处湖北省腹地的古城荆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山水宜人,风光旖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群山簇拥的  相似文献   

7.
类书及其分类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她不仅有殊少宗教色彩的中原文化,还有独具原始魅力的楚文化,类书主要是由楚文化的土壤孕育生成的,本文在楚文化与类书及其分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片极少涉足的领域中进行一些探索,不论收获如何,我想念对类书、对楚文化的研究将都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把湖北省域的地图左右、上下分别对折,折线的交点处就是荆门市.位于鄂中的荆门,素有"地接江汉,门锁荆楚"之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历史第一县--权县就建立于荆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改革开放以来,荆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湖北省规划中的五座中心城市之一,现辖一市两县两区和一个大型农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被誉为鄂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9.
荆门专志的编纂,始见宋代。《宋史·艺文志》所载"王铢《荆门志》十卷"为可考最早之荆门志,明初已佚。元代短祚,荆门志未见有纂。明代荆门志有洪武叶原瑛版、正统邢宁版、弘治韩铣版、嘉靖林球版和陆里版,皆佚;另有天启版,今馀残篇。清代所修荆门志,以乾隆五十六年荆门改直隶州为界,前此署《荆门州志》,后此署《荆门直隶州志》,增所辖当阳、远安县志。清代荆门志有康熙四年本、乾隆舒成龙版、嘉庆王树勋版、咸丰黄昌辅版、同治恩荣版等。历代史书中的《地理志》及舆地类著作对曾经中断的荆门志编修工作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是在楚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广泛有效地传播楚文化,是摆在网络媒介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整合媒介资源,提高楚文化传播质量;建立网络基地,开展楚文化学术交流;增强传播意识,生产楚文化传播精品。  相似文献   

12.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大多出现断层甚至衰亡现象。中国文化却延绵数千年而传承不辍。南方的楚文化,作为长江流域几千年原始文化发展的结晶,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和北方黄河流域富于理性色彩的文化相比,从总体特征上它更趋于想象、情感、体悟、更具有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4.
湘西文化是原始楚文化的遗存,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不顾自己的作品成为落后的表征,记录了湘西多神的宗教信仰、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族性格,构筑了一个神性的乡土空间。乡土在西方中心的现代性知识透镜下,是一个被遮蔽和被同质化的空间,沈从文对"湘西"的神性书写,是在创作独特的文学世界,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生存多样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一、元谋猿人:也称“元谋人”。1965年5月发现于我国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二、蓝田猿人:也称“蓝田人”。1963——1964年首次在我国陕西蓝田发现。它是距今约八十万年的原始人类。原始社会:一、元谋猿人:也称“元谋人”。1965年5月发现于我国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二、蓝田猿人:也称“蓝田人”。1963——1964年首次在我国陕西蓝田发现。它是距今约八十万年的原始人类。  相似文献   

16.
楚文化与越文化是中华母文化中两支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它们一个处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地貌以山林湖泽为主;一个位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滨海地带,地貌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由于两支地域文化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楚文化与越文化的不同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重庆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现资料,早在距今7500年以前,就有了外来的移民,最早移民到重庆地区的是东来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的原始民族,其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重庆地区的原始民族仍与东部各历史时期的古代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段时期里,长江中游的原始民族不断向重庆地区移民,并带来了先进的移民文化,促进了重庆地区原始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资料中,我们还明显地看到,这些由三峡东部而来的原始文化,除对重庆地区影响强烈以外,同时他们还继续沿着长江、嘉陵江逐渐向川西和川东北地区进行开发性移民,向该地区的原始民族传播其先进的文化,甚至在更远的成都平原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有大量来自于长江中游和重庆地区同时期先民们的一些移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将白起所拔,流放中的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而楚地夷陵也被白起所烧,古邑夷陵始见于史,而其所建年代遂成一谜。经考,春秋时期楚地夷陵建城缘于"楚之西塞"向荆门、虎牙一带延伸。公元前691年,虎牙滩所建而后称为"夷陵城"与荆门山所建被称为"荆门城"的两座城,是今宜昌市区最早的城邑,至2015年已有2 706年的历史。此间夷陵移建缘于"楚之西塞"向西陵峡口延伸,年代可能在公元前675年。随着虎牙滩城邑移至西陵峡口长江左岸一带后,原虎牙滩城在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而荆门城仍延续下来,直至晋初王濬率军下益州灭东吴时才被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中原文化;一是楚文化。南北方经济型态不同,思想文化观念也不同。在史官文化的背景下,中原产生了儒家学派;在巫官文化的背景下,楚国产生了道家学派。老庄哲学是楚文化繁荣、鼎盛的标志。战国晚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幅射和迅速融合,楚文化衰落。老庄是楚文化理性思辩的代表者,老庄哲学中最高范畴“道”是楚人的宇宙意识的外化和凝聚,弥漫着一种强烈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楠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73-74,78
中国吉祥图案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图腾文化。中国吉祥图案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让其在传统文化中站稳脚跟并成为中国吉祥图案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