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正是学生这种渴望改变原有生活的动机,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政治学科的每一本教材上都印着相同的两个字——“生活”,这体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学科教学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广大教师急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依托,强调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变等内容上。一、人本主义理论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电大课程教学究竟应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互动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开放教育课程特点和学生群体特征以及近几年来电大课程的教学实残,尝试建构了开放教育课程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期为开放教育教学实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观的剖析,分析了当前教育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倾向,阐释了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观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包括础教育改革目标与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目标观的一致性、基础教育教学过程时时体现人本情怀、教育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全面评价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深刻的影响了当前的学校教育.本文针对人本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提出关于该理论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金夏  方文 《云南教育》2008,(12):34-3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针对班级外地生多,语文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学生怕写作文等具体问题,我们以生活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广泛联系,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的课程理论:从美妙理想回归现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纳课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结构课程理论向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变化,对学科结构运动的反思以及结构课程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人本主义倾向。这种转向代表了布鲁纳课程理论从美妙理想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它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者及教育研究者们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育改革应结合社会发展;教育应回归生活;教育研究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自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一直倍受许多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分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在客观探讨健美操教学的现状后认为,健美操教学只有借鉴与应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才能帮助师生走出健美操学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本主义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没能全面理解和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进行全面审视。通过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内涵,找出其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弊端,以便正确掌握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适用限度,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1.
王敏 《教育》2015,(7):44
情感教学和情感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从教学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情感教学与情感目标的相互渗透,践行课程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 ,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 ,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 ,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 ,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进一步发展教育、培养学生提供了新的理论观念和视角。我国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独特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它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在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在我国特殊教育情境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注人式教学转向对话式教学已成共识。对话式历史教学是依据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教育具有对话性的教育思想、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场景,以教育性历史话题为核心,形成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的历史教学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最有代表性。新一轮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理念。这些课程目标和理念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颇为相似。因此,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课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有学问中心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那么,信息技术教育属于学问中心课程,还是属于人本主义课程呢 ?   从教育目标看,信息技术教育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和谐发展。从教育方法看,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让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的个性化”,突出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原理,这正是教学方法人本化的根本所在。从教材结构看,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综合性,特别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属于人本主义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就…  相似文献   

17.
王婷 《教育现代化》2005,(10):26-26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一新的评价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思想、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后现代主义思想、多元智力理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传统课程体系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影响造成一系列弊端的历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明显地受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本着重探讨新课程改革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教学流派的兴起是从美国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在历经数次钟摆式变革运动之后,又迅速堕入“冰川时代”。当时,过重的学业负担、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程设置等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个体智力、情感与个性的充分发展,普通教育经历了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失败折磨,社会呼吁“复归人性”的声浪愈加强烈,正是此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迅速兴起。一时间,“教育的真谛在于个性的自我实现”、“人道主义是教育的核心”、“打破传统教育的一切权威,让学生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促进个性发展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等人本主义的呼声四起。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言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从分析传统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入手,强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无法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真正需要,呼吁广大教育者克服弊端、改革教育。他曾剖析传统教育的八大弊端:①教师的权威性;②教学手段的惟知识灌输论;③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论;④师生关系僵化;⑤信任是最低限度的;⑥学生在恐慌中生活;⑦民主价值遭到践踏;⑧完整的人的价值缺失。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就是针对传统教育这八大弊端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更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更了解中国教育的中国本土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因为,“生活教育”理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课程改革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引领。“生活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又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支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