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然而这一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这一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保留空白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诗学中都有意象这一概念和范畴。但意象作为一个生成性范畴,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土壤及不同的艺术思维模式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中西方的意象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意象的生成过程中,与之最相关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好也最能够表明中西方对意象认识的不同。本文试图从意象的生成过程这一独特视角来阐释中西方意象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魏晋弃妇诗文既有代言体,又有自喻体,创作主体都为男性文人。从《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诗到魏晋弃妇诗文,“弃妇”这一概念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在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中,文人们由最初对弃妇的同情而渐渐转化为借弃妇以抒发内心的苦闷,最终导致逐臣一弃妇意象的生成,曹植继承屈原以香草关人喻君臣的传统,是这一意象的开启者。逐臣一弃妇意象的生成意味着弃妇问题由一个社会问题转变成了文人们的心灵问题。  相似文献   

5.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刘勰其实是"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论者,而且他也认为"言不尽意"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就了文学作品的深厚的美的意蕴,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酒神精神这一概念,来源于尼采对悲剧原理的研究与阐发,其基本特征是不稳定和非抑制性。而在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中,酒神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以"酒"这一意象为媒介,表达了人文主义者们肯定个人价值、追求真理与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意象与意境     
一个时期以来,意象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文艺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研究中,并将其作为诗歌主要审美条件之一。相对来说,对我国诗歌长期使用的意境这一概念,似乎就较为冷淡,有人甚至认为,新诗是不必有意境的。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的审美术语,有的人便以为过了时,而意象,虽然我国古代也使用,且比意境概念产生更早,只因为西方有个意象派,经引进,又变成了舶来品,便似乎比意境先进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这一概念在 1 93 7年由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从物理学领域借用到文学理论后 ,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术语。文学张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 ,意象、意境、角色、叙事等各因素中所蕴含的张力效果共同促成了非常情境的营建。意象、意境、叙事与角色 ,这几个方面的张力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0.
从表现功能角度着眼,屈大均诗歌意象可分为三种类型: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描叙型意象。比喻型意象使用较广,分单喻意象、双喻意象、连喻意象、骈喻意象、较喻意象、否喻意象、博喻意象、共喻意象和典故意象等九类。象征型意象往往借助具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感情或思想概念,固定型、定向型与不确定型象征意象是其诗歌运用的三种主要方式。描叙型意象是指直接描写叙述人物、事件与环境等物象形态的意象类型。约分情隐式意象和情显式意象两种,其中又以情显式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11.
意象与题材结合的三个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的本质就是原型,它与题材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心理联系和价值结构关系,这是艺术生成的根本心理依据。意象与题材结合有三种方式:投射、幅射和模式;从文本生成看,体现为本体性意象到典型情境、再到核心意象的艺术生成过程。这是意象叙事功能研究的深层命题。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诗歌意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通感历来为中西诗人所应用;联想能丰富诗的意蕴,增加情趣.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揭示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意象理沦的渊源流变的发展轨迹。首先考察构成意象的两大因素,及意象在艺术构思时的作用;其次说明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意境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述了几种意象组合、构成方式,如意象叠加构象式、化美为媚构象式、巧比妙喻构象式、象征性构象式等。意象是诗歌美学传统的民族特色之一、在继承发扬我国古代意象说的同时,也要借鉴欧美意象派在艺术手法上闪光的东西,以丰富我们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历史学习或做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市民阶层"这一概念,很多同学对这一概念不甚理解,以致影响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或做题的正确率。在这里,笔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一简单阐释,以便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本文通过分析张继"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应对其中的意象仔细识读并进行意象编码,使译文读者获得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许佳 《海外英语》2012,(15):193-19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