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可久散曲风格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可久散曲体现了清与丽、华与平淡的统一,并由此而有超越的意味,受到元后期曲坛的激赏,成为当时散曲创作的时尚和主流。从他的散曲中可以窥见元后期仕人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2.
元代和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怀才不遇的元代文人都很追幕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洒脱超越.元末散曲作家张可久的"尚陶"情结不仅有历史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羡慕陶渊明卸印休官的潇洒和延续着对桃源梦幻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以张可久为代表的元后期散曲家,在创作上出现了回归诗词的"返祖"现象,曲风绮丽典雅。元散曲"返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人们避世淡泊之心态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宋元之际出现的雅词理论的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元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这种"返祖"不但促进了散曲这一文体的创新,而且使散曲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促进了文体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张可久散曲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发现,其中"诗"类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所谓"‘诗’类意象",隶属于人文意象,特指以诗人、诗友、做诗、诗作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它们又可分为以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创作成果分别为中心的三个层次。"诗"类意象的频繁使用使张可久散曲形成了浓重的诗化倾向,其在散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趋向:创作主体的自我定位由浪子型向雅士型回归;曲体功能由娱乐性转变为言志化;曲作的审美情趣由世俗化走向典雅化。  相似文献   

5.
贺佑彬 《教师》2011,(2):125-126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吕薇芬、杨镰合著的《张可久集校注》,在注释上存在误注、漏注等疏失,从而影响了对张氏作品的深入解读甚或误读。《张可久集校注》误注漏注的若干条目,根据有关地理总志、方志、碑刻及其他材料,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领域的急剧变革和社会信息的空前丰富,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给公务员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质量。对于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公务员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提高公务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在分析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根源基础上、简略探讨公务员心理调适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据已知资料,张可久出身儒户,以儒为业。他的一生可以他的《今乐府》结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文会友,求取功名;后期奔波于吏途,时吏时隐。其人生经历与理想之途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元代后期的清丽派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中苦苦求索。一方面,他坚守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积极奔走于仕途之路;另一方面,元代的现实条件又无法给汉族知识分子以实现理想的机会,一度看破名利,想要归隐,但终究未能做到。在现实与理想分离的情况下,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张可久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将一生悲情都凝聚在散曲中,形成了其散曲伤感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可久的散曲几乎涉及元代文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他一生郁积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呻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矜持与含蓄,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张可久,其作品风格,自元代以采盛评不断,虽然论者切入角度各异,但都指向清丽共雅。形成其曲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文化、作家和文体几个层面切入。试图对张可久散曲风格成因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从生理到心理都经历着巨变,对此,仅仅在性上予以关注性是不够的。实际上,在这个过渡期里,青少年的心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值得每个青年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等英语教学在总体上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所花时间代价和效果不相适应,研究改进和推广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实行便于操作、通俗易懂的“张氏”教法,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久负盛名的改革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他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考量,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无与伦比的才干和胆识,在万历初年主导了一场关乎衰败与振兴的历史活剧。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对张居正经济改革思想做一系统探析,以期对今天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姜夔与元代曲家张可久,有诸多可比之处,尤其是二者的人格与文格方面,有突出的相通点,可以一“清”字概括。但二者之“清”在人生境遇、人格操守、作品风格和文化底蕴等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的“史德”理论 ,要求著史者用客观的态度去书写历史 ,避免主观情绪 ;著史者的心术要符合纲常名教 ;要考虑到古人的设身处境 ,不可苛求于古人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首先是一个正统的士人.他在正统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现实与理想之间执著地思考.在正统的学术都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考据意识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模式,这不是他个人之错,是一种传统士人的宿命.章学诚有一种正统不兴而欲续之的传统精神.章学诚重视正统学术"辨章考镜"的精神,但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考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文献资料解决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而重构历史,重写历史,这是他以史经世学术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章氏的学术思想最为显著的,就是他的以史学评估理论为重要特征的文献阐释学体系,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历史哲学".他身处边缘而心系传统.他的一系列思想为传统的思想作了一个最后的中世纪式的无奈总结.章学诚的"士人本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坚守传统的"道德本位",卫道成见很深,有强烈的权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