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丰 《青年记者》2000,(5):23-24
粗略地翻阅了这本书,又简单地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赞赏之感。的确,这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新闻界年轻同行。也许,我应该先转抄几段作者的自述:“儿时,我就梦想当一名女记者。那时我住在南方一个省城的军营里,那里有住阿姨是记者,很令人瞩目,大人们对她非常敬重,因为她写了很多斥恶扬善的文章,还为许多  相似文献   

2.
她真是一只火中飞起的凤凰?──喜读《往事知多少:一个女记者的人生轨迹》姚无丹捧着张安惠的《一个女记者的人生轨迹》,引发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她是我在重庆新华日报时认识的。她刚进报社就带来一脸“旋风”,吹得一些小伙子心动神摇,至今还使一些老同事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欣闻国务院将十一月八日定为记 者节,很为我的记者朋友们高兴。我的太太晓黎也是个记者,从此,她又比我多了一个节日。 做演员几十年,认识了不少记者,像解放日报的丁锡满、张曙,文汇报的容正昌、汪澜,新民晚报的李葵南,文学报的储大宏等等,结下了很深的友情。每次排戏、演出,成功里都有他们的支持和关心。后来认识了太太,于是就认识了更多的记者朋友,知道了更多关于记者的故事。 记者这一行其实挺辛苦的。常常是头天晚上演出,第二天就看到他们在报上发的消息、评论,可以想见他们深夜在灯下伏案的紧张。说实话,这样的工 作我就…  相似文献   

4.
早些回去     
这是妻住院时催我回家的话。妻一生大约住了三次院。第一次是因为分娩。那天夜里我守候在产房外,随着儿子的降临,妻被担架车推出产房。刚经过生死交关的拼争,她疲累得一动不能动,见了我,  相似文献   

5.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6.
说起来张大妈称得上是老北京了,她在京城的羊肉胡同住了50多年。不料去东北的儿子家住了半年,国庆前夕回到北京就有些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7.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8.
怀印度同业     
有一天,在德里的海德拉巴招待所的楼上,我们和印度的各界妇女见面。这是个自由自在的茶会,分小桌子谈心。不久,我成了一位年青豪爽,有一双大眼睛的女记者的交谈对象。原来这位印度斯坦时报的记者普洛密拉·加尔罕夫人是对我的服装发生了兴趣,她事前并不知道我是她的同行。  相似文献   

9.
婆婆     
婆婆在她儿子8岁时守了寡,她靠捡破烂把儿子拉扯成人。我和她儿子结了婚,由我们供养她。可她“恶习”难改,看到易拉罐、塑料瓶都捡起来。那天我下班去幼儿园带孩子,看见她在校门口把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2.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韶山宾馆住下,就问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里?”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难忘那双眼睛……王希明在业余搞新闻报道这段艰辛的日子里,我时常觉得有一双充满慈爱、温暖的目光在注视着我,给我鼓励。也使我在写作上不敢有丝毫松懈。那是在1996年夏天,刚从军校毕业的我随部队在河北易县的一个山沟里驻训,我住的那家房东是一位六十余岁的大妈,大妈家里很贫困,儿子早逝,年轻的媳妇改嫁后留给她一个10岁的孙女。小女孩叫小娟,没钱上学,在家放了10只羊,大妈人好,心地善良,自我住进她家后,她便一声长一声短地叫我“儿子”,每次上山训练回来,桌上总摆着她为我烧好的绿豆汤。若我推脱不喝,她便瞪着那…  相似文献   

14.
“马”背上的女记者──我的记者生涯(之一)文贤书编者按四川日报高级记者文贤书,当年她风华正茂,一脚跨进报社大门,便注定了她这一生将以记者为业。如今三十六个春秋过去了,这位长年活跃在川西坝子上的女记者,把自己一行行奔波的足印留在田坎上,茅舍里,林盘边,...  相似文献   

15.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6.
青年女记者苏文,不远千里来到北京,要我为她的新闻作品选作序。一般地说,我不大愿意作这类应酬文字,特别是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作者。但是,在听了她的经历、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觉得如果“婉辞”这样一位有为的年轻人的请求,将会是我的一种过失。苏文虽然还是一名“新手”,但她“戏路子”很宽,兴趣广泛,观察细心,纤巧厚重,各具特色,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淡淡的灵气。一位“报龄”不长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达到一般需要更长时间攀登才能达到的高度?我不禁掩卷深思。可以想象,苏文为此付出了许多代  相似文献   

17.
当地时间2006年9月14日夜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兼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因病在其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区的一家私人诊所去世,终年77岁。她以“政治采访之母”著称,同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在中国的新闻界法拉奇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兵第二年,我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宁夏西湖执行生产任务,官兵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我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R满老茧的手开始操起了笔·然而,“初人佛门念经难”,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不下百篇,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自认不是“摇笔杆”的料,索性将全部底稿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舞文弄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在我部搞调查研究的师宣传科科长王彦夫。当我把屡投不中的情况告诉他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拿出了3本旧的《新闻与成才》杂志留给我,告诉我她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从认她为师…  相似文献   

19.
刊中刊     
《视听界》2001,(1)
《记者马嘉和她发现的新闻》是2002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报刊登的一篇报道。说的是2000年4月北京电视台一位年轻女记者马嘉接到一个任务,采访被称为北京警方“打拐战役实战阶段的第一案”。在此之前对这个案子报纸上披露的情况是,一位叫康明娥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哥哥把她拉扯大,可14岁的时候,不幸被人拐卖给一个性刘的农民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对少女如何被拐和“小母亲”的路该  相似文献   

20.
报社让我公费去杭州出差。两位大报女记者与我同行。下了火车,在通往宾馆的路上,我的左右胳膊被她们一人一个挽着。其中一个女记者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小林,报社主任说,这次定叫我好好地开开眼界。30元一夜的房间,席梦思、地毯、吊扇、彩电样样齐全。”我只是笑,没吭声。然而服务员却把我们领入了没洗澡间、厕所远、被子脏、硬板床和只有一张写字桌的房间。她俩都看傻了眼。埋怨声、指责声、差点把眼泪给弄出来。唯独我,快乐极了。吃、住、行不掏自己一分钱,不被蚊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