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从1997——2010年发表的非正式学习相关文献,从研究历程、研究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非正式学习研究者主要来自于高校,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基于技术网络等构建非正式学习模式等;并指出非正式学习特殊性研究、理论探讨等将成为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网络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Web2.0的兴起,学习逐渐呈现社会化的趋势,非正式学习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新时代学习方式的热点话题.但目前非正式学习活动中所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还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尝试把散落在非正式学习方式中丰富的知识资源与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学习者的反馈性知识一起整合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来,就其整合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是指导学生的需求,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新世纪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明白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增强非正式学习的意识,落实非正式学习的行动,勤于阅读,乐于交往,善于反思,注重网络学习,积极参加教学研究,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Web2.0的到来将引领学习者去适应一种新的学习主流方式——非正式学习,一时间,依赖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构建网络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就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归纳总结多种非正式学习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定义,进一步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做了概括,对其有效性做了分析,在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尾理论的网络非正式学习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非正式学习与长尾理论的关系出发,结合长尾理论的九条原则来谈构建基于长尾理论的网络非正式学习模式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对于学习模式的建构和分析说明;最后提出关于模式应用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主要探讨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并提出非正式学习的实施模式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与促进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正式学习成为个体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非正式学习效果是当前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个体交互程度是影响网络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因素。结合互动深度量表、学习共同体基本特征、互动知识建构和虚拟学习社区三角形理论模型建构的大学生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近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频率最高的网络社区依次是QQ空间、SNS社区、微博、各种贴吧及论坛等非专业性社区;在参与网络社区的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互动趋势。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资源的共享性、活动主题的新颖性、专业性、活动内容的发散性、以及知识检索与管理功能等知识性维度因素;友好的用户界面与体验、开放的作品上传功能等技术性维度因素;成员间的平等性与归属感、互动的规范要求、奖励机制等社会性维度因素,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正式学习理论,从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方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联等角度,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探究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现状。研究表明:教师意识较强;主要通过网络,与同事“走廊交流”、学生反馈、和公开课教研活动等方式展开活动;非正式学习有力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正式学习是知识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信息通讯技术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都为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及其学习环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布鲁姆"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时俱进的成果,是在数字时代的修正与更新,对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数字布鲁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提高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0.
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集中式的正式学习过渡到了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并存的时代。大量社会性软件的涌现,使学习者进行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容易,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向学习的“长尾”延展,人们之间基于学习的交流会更加广泛,这无论对个体的提升、教育的革新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促进意义的。本文从长尾理论出发,着重探讨长尾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以及如何从长尾出发来进行非正式学习。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学习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面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城乡教师非正式学习存在较大差距等现实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主体、内容、时空等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在这一影响和推动下,混合学习、跨界学习、网络社群学习必将成为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理念逐渐被接受,构建合适的个人网络学习环境显得尤为必要。总结出了个人网络学习环境的维度框架,并据此对几个常用工具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讨论如何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Mashup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在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教育中的应用却是少之又少。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观的兴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已经逐渐被广大的个体学习者所接受。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非正式学习的资源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非正式学习受到普遍关注,Web2.0时代的社会性软件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分析常用社会性软件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功能,将日常使用的社会性软件与非正式学习有效结合,构建促进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基本模型,使大学生认识到Web2.0时代如何在日常网络环境中利用司空见惯的社会性软件有效进行非正式学习,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各种社会性软件随着网络的发展发挥出日益重大的社会价值.对中小学教师发展非正式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目前关于充分有效利用社会性软件来促进非正式学习方面研究较少。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应用社会性软件的具体情况,总结分析现状.提出应用性策略促进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拓宽教师职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日常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场馆学习、服务性学习和职场学习是三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通过对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受到个体情境、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等三类情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可获得多元的学习结果,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可拓展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为了促进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构建评价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体系,探索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谨慎推广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普及,以手机、i Pad等智能网络终端为主的多屏应用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微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形成全媒体形态。移动学习、大规模在线学习(MOOC)等非正式学习方式引领着网络学习方式的变革。要顺应时代变迁,改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跟风和赶潮流,要从充分关注成人学员的媒介素养入手,充分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风格,结合学院自身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网络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80%以上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环境下非正式学习成为主要的知识获取手段。分析数字化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并对数字化环境下非正式学习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给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这些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高效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文章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到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学习评价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评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估,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对网络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式的缺陷以及对网络学习特点的梳理,发现指导者时间管理、学习者责任感与学习积极性、网络媒体结构以及非正式评价等是影响学习评价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网络评价模式要以任务为中心、以学习者自我与相互评价为主要方法,评价的核心是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