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认识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立节气规律的,还凸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自从进入到现代化社会以来,很多人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出现了很多在认知方面的偏差。这其中就包括二十四节气,通过二十四节气歌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歌当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人们开展的农事活动,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中还包含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能够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初中生对这样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生学习二十四节气、感受先人的智慧,促进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组织开发二十四节气实践课程,对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小规模农村学校如何开发节气文化实践课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呢?一是建构学校节气课程,树立文化传承意识;二是在诗词中感受节气,领略古代文化魅力;三是践行节气语文活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是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基于"学科+"理念,数学教学融入"二十四节气",可以借用节气素材,引用节气知识,领悟节气思维,丰富学习背景,阐释数学原理,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农耕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节气文化融入山区乡村景观设计,既有利于山区乡村景观设计的独特、别致和“接地气”,又有利于节气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章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分析,着重阐述节气文化融入山区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要点。  相似文献   

7.
(配合二年级上册练习7《二十四节气歌》)小朋友们,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你们一定背得很熟了,但你们知道"节气"到底是什么吗?还有,这首顺口溜里含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呢?"节气"是劳动人民根据对气象变化的长期观察,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的一些"时间点",每一个点就叫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表明气候变化,还能表明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应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与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引领学生读节气歌、填节气表、过节气日、做节气卡以及诵读节气诗文、撰写实践习作,进行语文综合学习,使学生了解节气气候现象,体验风俗人情,感受节气文化,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赵雪芳 《新教师》2022,(1):37-38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利用节气资源,精心设计读写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节气”是我国的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活动轨迹,从中发现一年四季、气候和生物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从而创造的一种认知和社会系统。传统的“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系统和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依据,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标杆。节气可以预测天气的气候温暖,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促进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也为华夏文明的延绵不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藏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当下,小学生正处于提高能力和发展技能的重要阶段。不断地增强实践活动的综合课程培养,将节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深刻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增加人们的爱国感和自豪感。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出发,对二十四节气如何高效运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以进一步增进小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邓青 《家长》2022,(8):126-128
<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印证了中国古老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和肯定。“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彰显劳动人民创造力的优秀民族文化。教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进落实“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让学生从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了解和感知节气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强精神。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基于节气课程的开发与构建,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节气文化、感知节气民俗过程中开阔视野,掌握更多与节气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发展实践素养。为此,笔者将“二十四节气”知识课程化,从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19):153-154
古人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惊蛰、寒露等。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一方面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本文通过对节气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分析,详细阐述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智慧的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气温、物候和降水,将太阳运动的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一个等份称为一个"节气"。几千年来,中国人靠着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社会的生活和生产。随着社会的工业化,我们逐渐用"星期"替换了以"节气"来划分的时间框架,维持着机械而单调的生活节奏。2016年12月,"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也是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叶天宇笔下的"二十四节气",是一幅幅诗意的生活画卷,娟秀的字体设计透露出空灵,时间的痕迹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中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编写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依托二十四节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文化因子,是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节气物语》劳动教材,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的体验教育活动。学校根据《节气物语》教本,设计节气的主题活动教学,在“巧”字上下功夫,注重实践与养成、形式与内容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他们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受到了劳动教育,教育效果斐然。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掌握农事季节变化,经过长期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它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把黄道大圆圈等分为二十四个弧段,每段十五度为一气,共二十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一年,这样每个节气间隔半月,每月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属四个季节。在我国,二十四节气往往是指二十四个交气时刻,同这二十四个交气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应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与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正>节气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记,而且承载着吃穿住行等生活文化意义,这些优秀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有序传承和大力弘扬。我们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立足幼儿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并结合地域民俗习惯、乡土文化、自然气候等特点,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生活化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浸润滋养幼儿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综合性在幼儿教育中具备独特的价值。二十四节气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应强调将幼儿的认知过程植根于其身体经验、感知和行动之中,即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进行节气活动创设。如何将节气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融入活动中,通过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重视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官参与来感受节气变化,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是幼儿园教师设计活动的考虑重点。活动创设更需家园共同努力,根据所在地的客观环境,从幼儿生活中挖掘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