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全文仅仅抓住古诗词的有关诗句,并通过赏析来论述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从家乡、亲人两方面分析诗人的乡土情结。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诗词集中表达的情感。诗人以山川之美赞颂祖国。国家危亡时,诗人悲忧叹乱,甚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我们诵读古诗词,更要继承和发扬诗词所体现的精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是一种以语言文字创作的艺术,具有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它不仅是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载体,而且还是逻辑思维的载体。那些用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逻辑因素,常常显性或隐性地蕴含在诗句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去发现蕴含在古诗词中的逻辑认知资源,引导学生去领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李媛 《教师》2010,(10):78-7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语文能力,近年来高考都很青睐她。高考古诗词测试的重点,是借试题来考测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悟能力。所以,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领悟能力,已成为众多教师寻求语文突破的一个切入点。具体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强化:①感受诗人的情感美;②捕捉作品的哲理美;③领悟诗词的技巧美。  相似文献   

6.
诗词鉴赏应该从哪里切入?从哪里切入才能比较快捷地鉴赏出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怀、表现手法?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  相似文献   

7.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美丽的古诗词被肢解成各类干巴巴的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让古诗词教学绽放魅力,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中采用诗意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诗词,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2019,(11):47-48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当探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古诗词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极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具有很强的美感。教师通过分析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体会诗词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整合古诗词信息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诗人本身及其创作风格、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理解诗词内容,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诗词。  相似文献   

9.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叙事诗或带动态的诗的教学,利用绘画手段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反复朗读助学生进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由诗歌的生动形象引入情境交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丰富感情。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凭借大量的古诗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与文明,古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古诗词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现代教育与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最佳组合,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小学一年级所学古诗为例,让学生通过诵读诗词,了解其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走近古诗的意境,从而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但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意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问题,特别是在体悟古诗意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地建构诗中的情境画面,从而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及深层次情感。进而提出有效学习古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我国古诗词中诗人创设了大量的意象。要完整地分析了解诗歌,就要对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加以重视。从诗词意象着手,才能更好地探究诗人的创作情致和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古诗词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载体。结合教学实例,从激发想象、诵读为本、整体感知三方面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以期能帮助学生在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中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因此古诗词教学也应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细究诗词之意,领略诗词之美。从生活化视角展开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从诗词解读、诗词诵读、诗词链接及诗词拓展层面探索古诗词教学方法,提出要基于生活经验,感知诗人情感;基于生活认知,善解诗词典故;基于生活理解,体悟诗词意境;基于生活环境,获得诗词精髓。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语言文字之美、描写画面之美,在联想想象中感受到古诗词意境之美,并能够通过阅读鉴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真正感受到古诗词表现出的情感,真正叩响触动自己内心的琴弦,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30):27-28
发掘小学古诗词中的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种锻炼,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言,诗词的美更具独特性。诗词所创造出的奇妙世界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要充分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和真正美的意境,让学生享受其中是有必要发掘古诗词教学中美育功能的。  相似文献   

16.
<正>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涵泳品鉴,我认  相似文献   

17.
中华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品味古诗词之美,已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1.整体感知,探究诗词的情感美;2.捕捉意象,体悟诗词的意境美;3.反复诵读,揣摩诗词音韵美;4.斟字酌句,咀嚼诗词语言美;5.激发想象,欣赏诗词的画面美。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而在诵读中感悟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18.
正《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首先就来源于音律的美感,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了解作者创作古诗词的初衷。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必然要从诵读开始,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而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掉一个则会让整个诗词意境大改。了解这些,我们才有可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词,他们想通过这些字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而学生如何在学习古诗词中去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美,感受中华文明的美好,作为现代初中生又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美,从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  相似文献   

20.
李春红 《考试周刊》2012,(64):26-26
为使中学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增进中学生对祖国浩瀚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学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训练,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注重对诗词写作背景的了解,从而感受其情感美;注重诗文的拓展教学,进一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