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家庭教育萌芽及观念宣传、体制建立以及法治化三个阶段,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政策法律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担当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家庭教育中心则是推展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他机构特别是学校和大众传播机构亦是重要的推展机构;开发和实施了各类家庭教育课程,并推出了针对不同类别家庭的教育计划。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阵地,在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基于对全国9省(自治区、直辖市)113县调研数据的分析,探讨我国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效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西部学校、县镇与农村学校的家长认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效性更高;家长层面、学校层面、上级行政部门层面的因素均对家校合作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长层面的因素影响最大。建议进一步明确学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细化分类指导,尽力做到“少而精”“以点带面”;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指导服务转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着三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失位";二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学校化、功利化;三是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冲击。笔者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学校、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学校主动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政府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在“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举措三方面分享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学校要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效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育家庭教育的土壤,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5.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任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落实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责任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目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面临家校存在领域冲突、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培训资源贫瘠匮乏、工作界限重叠交叉等阻碍。基于此,学校应树立边界意识,承担相应责任;深化在职培训,打造专业团队;建立评价体系,规范学习范畴;凝聚家长力量,搭建共生桥梁。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水平,助力家长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学校实际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基于此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明确定位,变革与深化家庭教育理念;立足实际,搭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架构;培养师资,提供家庭教育课程建设的先行保障;整合资源,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示范引领,搭建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途径,分析如何系统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并辐射示范区域学校,为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呈现出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育人理念、边缘化的家庭教育育人地位、规训化的家庭教育育人行为等现象.究其缘由,功利化的竞争筛选机制扭曲了家庭教育育人的初衷,缺位的家庭教育立法模糊了家庭教育育人的职责主体,程式化的家庭氛围固化了家庭教育育人的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育人亟需丰富家庭教育理论支持,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推进家庭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双减”改革是我国教育格局的大调整,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在“双减”改革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双减”改革亟须改变当前家庭教育学校化、甚至成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局面,迫切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和重构。  相似文献   

9.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感召下,学习化社区、学习化家庭的建设正在蓬勃开展。由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事实上某些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缺失或异化.已经部分地制约了学校教育发展。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急切注目并努力推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支柱已逐渐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家庭教育被弱化,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立法的缺失,缺乏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立法。同时现有零散的法律规定未明确家庭教育权利、义务以及相关法律责任。因此,亟需制定专门的《家庭教育法》,保障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权利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并以《家庭教育法》为核心,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构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法律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改进家庭教育,努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谢晓霞 《成才之路》2014,(14):39-39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土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更有力。正如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我国的家庭教育近年来问题相对严重化,这原因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也有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因素。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理念,摒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孩子家庭教育环境,为国家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萌芽和前提,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一半。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教育实质上就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它是以学习化社会为背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化为模式的一种教育.从大教育观点来看,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它从横的方面寻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建设背景下,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显得非常必要且紧迫。家庭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国家整体规划逐渐成熟,立法的条件与时机已经到来。文章围绕家庭教育概念、法律条款性质对家庭教育立法定位进行探索,提出明确立法目的与家庭教育概念,确定家庭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职责,建立家庭教育推展方式,完善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指导服务体系与网络资源平台,以保障家庭教育有序发展与家庭成员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立法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重点,为了更快落实家庭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地陆续制定了地方家庭教育促进条例.通过对六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文本的梳理和分析,具体包括:家庭实施、政府推进、学校指导、社会参与、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得出的启示是:各省市均应建立家庭教育法规,提供法规保障;规范指导行为,进行科学化指导;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一观点深深地制约了家庭教育的自主性。这表现在:一方面,迫于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家庭教育显得很被动,并产生与学校教育趋同的现象,成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的专业性过度依赖的现象,以至于出现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淡漠乃至转移等不良倾向,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被动局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重新反思现代家庭教育的角色和地位,重拾家庭教育的自主性,要倡导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的家庭,并完善家庭教育研究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家层面已经以立法的方式树立了新的家庭教育标准和意义,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最重要的参与者,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班主任身份进行合理干预,能够建立更加高效而富有实际意义的家庭教育模式,根据“精准化”干预和“常态化”干预这两个主题,借助对暴力型、事业型、溺爱型等不同类型的家长精准指导及在现代常态校园内外(包括疫情期间)的家校衔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案例,阐述了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有效方式,以期通过家校合育的方式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局面,助力构建和谐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搭好家庭教育的桥梁,是每一个教育者不可忽视的课题,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体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它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普遍存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刻不容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