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存  宋长坡  吴亦文  钱林 《科技风》2023,(7):164-166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深。本文对国内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塑造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并提出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环境、引入碎片化知识传授方式和提升课堂吸引力等策略来应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大学生中,社交媒体、社交APP的使用十分火热,"微时代"已经来临。手机社交媒体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已经形成依赖。这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以及对身体、心理以及社交习惯的影响,并根据调查反映的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萌 《科教文汇》2020,(11):47-48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各类智能终端设备进驻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本文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目前使用自媒体媒介的现状,结合自媒体媒介的优缺点,探讨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自媒体时代和谐师生关系的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4.
郭佳  曹芬芳 《情报科学》2018,36(9):77-8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缺乏关注。【方法/过程】基于社交媒体倦怠视角和 转换倦怠视角,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社交媒体中感知过载与用户 隐私关注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并通过社交媒体倦怠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转换成本和习惯正向 影响用户转换倦怠,并通过转换倦怠负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社交媒体用户和用户忠诚度的内涵,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从用户体验、细节服务、用户黏性、服务宣传等4个方面入手,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用户忠诚度,提升社交媒体营销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以Twitter为例,了解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影响,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实践、推广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利用Python爬取Twitter中有关数字人文的账户数据和博客数据,对数字人文核心用户进行识别和分类;通过博客内容统计,分析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动机;通过博客标签词统计,归纳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内容。[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推动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虚拟学术社区、社交媒体促进数字人文跨学科学术交流、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推广平台、社交媒体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元数据;限制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混乱无序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平等问题、社交媒体内容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交媒体营销的意义,分析了社交媒体营销的内涵与主要工具,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交媒体营销的策略,为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宣传与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具有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然而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微博的属性却存在着争议.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载体,对微博用户的动机、满意度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微博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社交满意度对使用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媒体满意度对使用行为有正向的影响.因此,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强,用户使用微博主要为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对美军军事传播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军对待社交媒体的态度从2007年以来经历了全面拒绝、政策审查和谨慎使用的过程。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美军对社交媒体态度的转变历程、社交媒体的利用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APP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移动搜索的重要平台。对社交媒体APP用户的移动搜索体验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用户移动搜索体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过程]基于用户完整搜索过程(如目的、动机、搜索过程、结果采纳等)设计访谈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社交媒体APP用户移动搜索体验理论框架。[结果/结论]用户个体、信息特性、系统3个主范畴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移动搜索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使用环境对用户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研究结论对社交媒体APP改善搜索功能、提升用户搜索体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条途径,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代宝  邓艾雯 《情报科学》2018,36(5):64-70
【目的/意义】系统揭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和转移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过程】对国内外关于 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和转移行为的 35篇实证研究文献,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两个方面 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可分为用户的认知性因素、情感 体验性因素和态度性因素,以及技术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转移意愿的因素可分为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和锚泊因素三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条途径,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锻炼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减少现实交流障碍以及节约交往成本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现实同学关系、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降低了人际信任度。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16.
陈婷  李霞  段尧清 《情报杂志》2022,(10):199-207
[研究目的]厘清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因素内在作用逻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用户理性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进行引导,推进运营商优化创新服务战略。[研究方法]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基于认知失调和自我效能的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340份有效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信息过载、服务过载和用户沉溺正向影响认知失调,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产生负向调节作用;认知失调正向作用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自我效能负向调节认知失调对平台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倦怠等现象的出现,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降低,影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化身相似性维度,并明确其对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可以指明社交媒体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我化身相似性的理论框架。【方法/过程】总结归纳既往文献和实际应用,深入分析自我化身相似性的不同维度,开发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通过镜中我理论、普罗透斯效应、第三人效果等,建立自我化身相似性与自我披露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论】自我化身的文案相似性、形象相似性和行为相似性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化身认同产生正向影响,且用户的化身认同感越高,其信息自我披露意愿也越高。【创新/局限】从化身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态度变化,并开发了适合我国社交媒体研究使用的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局限在于只观测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没有进一步观测用户的披露行为。  相似文献   

18.
孟猛  朱庆华 《现代情报》2018,38(1):5-18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直接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习惯对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使用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自我功效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度对使用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感知关系性和感知胜任性正向显著影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正向影响显著,满意度对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对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运营商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宏  李微 《情报科学》2017,35(9):172-176
【目的/意义】随着部分使用者退出社交媒体和注销社交媒体账户,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由此而生。但究竟 什么是社交媒体倦怠,社交媒体倦怠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机制如何,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 【方法/过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梳理了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及其社会学意义,探究了社交媒体倦怠产 生的原因,归纳了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构建了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整合图,为社交媒体倦怠 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