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中国式摔跤运动开展得较为广泛,这是开展柔道和提高柔道技术水平的有利条件。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转练柔道,无疑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但由于这两项运动的基本区别,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练柔道时又会遇到一些难题。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而后要建立“新的”、柔道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往往比一开始就建立柔道技术动作这一动力定型还难。这是因为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中,有一些不符合柔道要求的技术障碍,这样一来,具有中国式摔跤基础的运动员同没有练过中国式摔跤的人相比,前者练  相似文献   

2.
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训练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国际摔联提出的“快速主动、勇猛顽强、全面连贯”十二字方针是现代国际式摔跤的发展方向和指导原则。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其中的“全面连贯”则是现代摔跤比赛可观赏性和激烈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也是技术训练实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自由式摔跤中,由于运动员动作把位的相对增加和运动形式、动作技术轨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式摔跤兴起以后,18世纪末欧洲又出现了另一种摔跤的形式——自由式摔跤。它不仅可以使用古典式摔跤的技术动作,而且可以用腿使绊和抓抱握下肢,使观赏性更高,技术动作更加复杂多变。在圣路易斯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自由式摔跤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科技时代,自由式摔跤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训练也要求更加科学化。由于国际摔跤提出“积极主动,技术连贯”的口号,  相似文献   

4.
桑劼式摔跤     
桑勃式摔跤起源于苏联。桑勃是三个俄文字母(SAMBC)的缩写,意思是徒手自卫。它是苏联人在本国民族摔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擒拿自卫技术而创立的一种摔跤。桑勃式摔跤可以应用中国式摔跤技术,也可以运用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柔道的站立技术,它把这几种摔跤技术的长处,融为—体,桑勃式摔跤以摔为主,比赛时可以抓上衣和腰带,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允许用腿使绊,把对手摔倒。比赛是在一个直径为九米的圆形地毯上进行。一场比赛分为两局,每局时间为三分钟,两局之间有—分钟的休息时间。运动员按体重分为十个级别。比赛设有团体赛和单项赛(个人赛)两种比赛形式。比赛分为“完全胜利”,“优势胜利”,“得分胜利”和“对方受警告被取消比赛资格而胜利”。运动员使对手身体腾空后背部全部着地,而自己仍然保持粒姿势,  相似文献   

5.
钱跃明 《健与美》2022,(9):125-127
摔跤不仅是最古老的格斗技术之一,同时也是人们喜欢的一项运动,其中包括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两种摔跤方式,其中自由式摔跤技术动作包括抱臂类技术动作、抱腿类技术动作、转移类技术动作、搂肩颈类技术动作、跪撑技术动作等。文章在对自由式摔跤技术动作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动作在摔跤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自由式摔跤中连贯技术动作训练提升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中国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技艺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古称为角力、角抵、相扑等,有着丰富的摔跤手段和技巧,对运动员瞬间近身的反应及技术动作要求较高。当前英式七人制橄榄球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橄榄球运动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技术动作尚未形成专业体系。橄榄球运动员技术动作方面一直处于模仿学习欧美国家阶段。本研究将英式橄榄球这一舶来运动与中国传统项目——中国式摔跤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据其结果建议:发挥中国式摔跤优势,针对中国橄榄球运动员特点,努力提高比赛中的扑搂成功率,以此夯实竞技能力水平基础。  相似文献   

7.
摔跤“环节”训练是摔跤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摔跤比赛不仅包括站立摔、跪撑摔,而且必须有站立到跪撑的“直接”摔。所以摔跤技术在比赛中是站立、跪撑摔法,各种进攻、防守反攻动作的综合运用。环节训练就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缩短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时间,选段配套技术之间的时间和幅度,从而适应现代摔跤比赛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通过对中国式摔跤中“把位”与技术使用的关系、中国式摔跤比赛中技术使用特点以及技术训练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固定把位”条件下技术训练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影响,为中国式摔跤教练员指导技术训练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连贯技术的基本形式 连贯技术是指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方法来取得得分效果的技术,它是建立在基本技术正确、全面、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得以保证实施的。现代国际式摔跤连贯技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中国式跤术的发展,使运动员更好地理解与合理地运用摔跤技术,采用文献资料、归纳、专家访问和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式跤术中普遍存在的“圆轮”现象的运动学原理和在实战中的应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圆轮”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式跤术中;力偶是“圆轮”现象的力学基础,跤术中的“圆轮”现象取决于力偶矩;身作姿势、发力方向、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着力点、肢体的旋转惯量、动作节奏是影响“圆轮”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有四个到位“反应到位、技术到位、速度到位、力量到位”这四个同时到位才能成功一个技术,同时要求运动员“跟上、贴身、连贯”的全力以赴进攻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全过程。因此,本对自由式摔跤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四个到位。三个要求的训练方法的“金字塔”和“三角形”的科学结构图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所谓战术,就是运动员各种技术与智慧在实战比赛中的综合运用,它在任何体育竞赛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抗性强的中国式摔跤项目更是如此。现代中国式摔跤中只靠力量是不能取胜的,比赛时应对对方做理智的分析,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战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很多种类,但就中国式摔跤项目来说,进攻与防守平衡是其中的最基本战术。在摔跤场上,时间、地点都是有限的,不允许抱有消极的思想。因此,积极进攻可以首先给裁判一个好印象,也符合摔跤运动倡导的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动作连贯的要求。本文拟就进攻战术的运用问…  相似文献   

13.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对抗竞技形式,以踢、打摔、拿为主要特征。人们常说:“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摔跌。”又说:“远踢近打贴身摔。”当了这些年散打教练,我可对摔跌情有独钟。为什么呢?我认为在近身搏击运用摔法更为奏效。 众所周知,摔跤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族体育运动,尤其是少数民族中更为流行。它的动作洒脱大方、迅猛有力。散打中的摔法虽来源于摔跤,又不同于摔跤。它  相似文献   

14.
刘三孩 《精武》2014,(36):215-215
古典式摔跤是两个人徒手直接接触对抗过程中进行较量的一种体育运动,在摔跤比赛中选手可以根据个人的实力,灵活的运用滚桥技术,将对手摔倒在地,进而取得胜利。摔跤运动是集合了智力和体力于一体的一项竞技性很强的项目。滚桥是摔跤运动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技术动作,该文将详细介绍古典式摔跤滚桥技术的动作结构,并对该技术在摔跤比赛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典式摔跤是运动员身体直接接触,并在双方对抗中比技术、比意志的力量性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备极大的力量,在双方搏斗、控制与反控制以及技术动作运用过程中,需要克服来自对手的各种抗力。任何一个摔跤技术动作都是建筑在相应的力量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力量就不能摔跤。我们的前辈们曾把摔跤运动称之为角力,角力就是力量的较量,力的体现,可见他们早已把摔跤与力量等同起来。所以力量在摔跤运动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6.
王佳琦 《精武》2012,(23):27-28
自由式摔跤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中国、埃及、希腊、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记载。本文从分析转动力的基本形式及摔跤中常用的转动动作入手,具体阐述了囱由式摔跤技术中转动大小和转动方向、转动支点,最后简略探析了自由式摔跤中转动力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古典式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项目,是山西的传统优势夺金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需要运动员具有一流的运动技术。本文论述了运动员绝招技术和动作套路的培养手段,可供摔跤项目教练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国际式摔跤简介 国际式摔跤是一项徒手直接对抗的奥运会运动项目,分为自由式和古典式两种。两种摔法的不同点是古典式摔跤不能用腿来进攻,也不能用手抱髋关节以下,只能抱髋关节以上做动作。自由式摔跤相对比较自由,可以全身上下进攻。两种摔法的相同之处是得分标准和取胜负方式、比赛的时间(上半场3  相似文献   

19.
一、古典式摔跤项目的特点及反抱躯干技术1、古典式摔跤项目特点古典式摔跤项目规则规定,在比赛中运动员只能使用上肢、躯干、头颈,不能使用髋关节以下动作。古典式摔跤比赛是由运动员进攻和防守组成的,攻、防是对立统一的,进攻是为了得分并战胜对手,防守是为了阻止和破坏对手技术动作而得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而在古典式摔跤  相似文献   

20.
摔跤技术动作连接不好的原因探析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摔跤队孙淑玲“快速主动、全面连贯、勇猛顽强”是现代摔跤的三大要素,其中“全面连贯”是对技术上的要求,是三大要素的核心;运动员连贯技术的好与坏,掌握的多与少,在比赛中将直接影响到战机的捕捉,有效分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