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现代音乐出版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著名音乐出版家、装帧艺术家钱君匋先生,1907年2月12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除夕)出生于浙江桐乡屠甸镇。他的祖籍是浙江海宁。1925年,钱君匋入上海私立艺术师范学校攻读音乐、图画,师从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先生。1938年抗战时期,钱君匀在上海创办现今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一万叶书店,任总编辑;1953年,任以万叶书店为核心的私私合营新音乐出版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2.
近读《江城日报》(1988年2月1日第3版)上转发的一条文化消息——《巨画〈万水千山〉(长征颂)在杭展出》。内中提到艺术家钱君匋的名字处,介绍方式可谓奇特。“钱君”之后,不见“匋”字,取而代之的竟是——“萄去草头”!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因为韦韬先生(茅盾先生的儿子)所托,与黄山书社的新版《茅盾全集》的编辑高杨同志有了联系,其间我把我发现的茅盾从没有收进过人民文学版《茅盾全集》的文章和书信提供给出版社,使其全集更全.有一天,发现茅盾一封写于1946年给钱君匋先生的信,当时着实让我眼睛一亮,十分兴奋.因为我知道,茅盾与钱君匋虽然是同一个县的老乡,而且从上世纪20年代就认识并有了交往,作为装帧设计家的钱君匋还为茅盾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作品绘过封面,深得读者和作者的喜爱,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但是,在以往出版的茅盾书信集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茅盾写给钱君匋的信,所以看到茅盾这封写给钱君匋的信,我感到十分兴奋.然而,我读过这封信之后,发现茅盾与钱君匋的友谊竟然已经到熟不拘礼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钱君匋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是一位集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多面手.由于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籍整理编目工作,几乎天天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论著上看到人称"钱封面"的钱君匋先生设计的封面,故对他早已熟知.  相似文献   

5.
书衣:四两拨千斤 书,不仅是记录信息的载体,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实体而存在。在书的各种结构元素中,封面是备受瞩目的。因为它是读者拿到一本书后最先感知的,是体现作品的媒介。封面设计大师钱君匋先生认为:“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封面,即所谓第一印象,是极其重要的。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封面设计就起到了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他将封面比作是歌剧开幕前的序曲,“使人在未阅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艺术历程,并对其书籍装帧设计风格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求学时期对艺术满怀着憧憬,到工作及创业时期将书籍装帧艺术付诸实践,再到历史变革进入新时代,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艺术日趋成熟和精湛。  相似文献   

7.
钱君匋先生于1927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任音乐美术书籍编辑兼装帧设计,先后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刊>、叶圣陶主编的<妇女杂志>、周予同主编的<教育杂志>、杨江主编的<学生杂志>画封面、题头、尾花;后为鲁迅的<艺术论>、<十月>、<死魂灵>等作书面,深得其赞赏.此后,郁达夫、郑振铎、胡愈之、巴金、周作人、曹禺等名家皆请钱君匋创作并设计书封面,一时有"钱封面"之称.累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钱先生的书籍封面作品约有1700件之多.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大批宣扬新思潮的书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画七分裱”,封面犹如书本的衣冠,其作用不容小视,由此书籍装帧艺术应运而生.当时,书籍封面设计领域名家辈出,人才荟萃,风格各异,佳作纷呈.而钱君匋先生可谓是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他的封面设计力求融贯中西,构图元素突出,风格清新雅致,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推崇,被誉为“钱封面”,以至于门庭若市,户限为穿.  相似文献   

9.
高信 《出版史料》2007,(3):65-68
孙福熙五年“书装”路 鲁迅先生一生重视书籍装帧工作,除身体力行,以为表率之外,又关心培养支持年轻的书装艺术家,孙福熙、陶元庆、司徒乔、钱君匐四位就是曾面聆謦款,屡承教益的艺术家。四位之中,孙福熙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颇为特殊,先是往还甚密,再是遽然疏离。其后,已经跻身书装艺术界的孙福熙先生却又移情美术教育和编辑工作,而告别了书装艺术,时代环境和个人际遇也真是难测。  相似文献   

10.
万蕾 《兰台世界》2015,(3):156-157
钱君匋是近代中国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他的书籍装帧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善于将中国美学精神融入封面,总能在其作品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对中国书籍装帧事业发展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98年8月2日,钱君匋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辞世。生前与身后佳评如潮。1992年上海书店曾出版过一本厚达560页的《钱君匋的艺术世界》,收入了邵洛羊等各方人士写的132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评介了这位现代中国书画篆刻大师、书籍装帧元老、音乐家、诗人、散文家、文物收藏鉴赏家……艺兼众美,同时又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虽然有些文章谈到,但相对地似乎简略的倒是他的主业——一位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不可或缺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钱君匋先生1927年进入开明书店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之一),当时开明书店的编译所,包括经理在内只有四五个人,钱君匐负责音乐、美术图书的编辑,同时承担全部图书的装帧设计工作。在开明书店工作的七年,他不但编辑了《西洋美术史》《开明B标音乐教程》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更突出的贡献则是设计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书籍装帧作品。  相似文献   

13.
我对书装艺术大师钱君訇先生的敬仰差不多占有我长长的一生。可是,见面的机会不多,今天想起来可以说说的只有二三事。  相似文献   

14.
首届全国编辑出版理论图书评奖经过数月评比后于最近揭晓,全国共有10种图书上榜,其中包括我社出版的《百科全书编纂概论》(金常政著,张安塞责编)和《书衣集》(钱君匋著,张安塞责编);另外8种是: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实用编辑学》、《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工作二十讲》;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韬奋与出版》;上海科  相似文献   

15.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16.
《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在长期的编辑创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作者,细心积累了大量的来往书信.其中有不少重量级名人,如巴金、叶圣陶、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赵朴初、艾青、曹禺、郭绍虞、钱君匋、柯灵、唐弢等诸位先生的珍贵书信.在他的晚年,曾经四次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以下简称为“上图”手稿馆)捐赠作家书信和自己的书稿,合计254件,其中书信达180余件.  相似文献   

17.
“所有伟大的出版家(或者自己愿望成为一个伟大的出版家)都自幼就‘嫁’给或‘娶’了书这个行当。他不是天主教神父,他也结婚,但他确实将灵魂嫁或娶了书这事业。他爱书胜过一切。他为书而生,他为书而受难,甚至为书而死。这种人是十足的书迷。为书奋斗终身! “有志之士一旦变成书迷,这说明他已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事业——各种各样的奉献,倒也不一定成为出版家或名编辑,虽然也许他从事另外的职业,但成为书迷,则他已将自己献给书的行业了……反过来说,把自己奉献给出版事业者,无一不是书迷。迷上了书,即迷上了这事业,百折不回头。”  相似文献   

18.
邯郸日报社社长黄勤对读书学习有着颇深的理解。他总是在夜阑人静之时,倾心阅读,有时不舍昼夜。他常说:“为士者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书。这一古训,深藏在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感没有较高层次的知识修养,愧当报社一把手。”黄勤认为,只要灵活运用书中的知...  相似文献   

19.
高信 《出版史料》2009,(4):54-57
曹辛之的“书卷气” 20世纪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著作家分散流离,生活不靖。印刷设备和材料匮乏,出版业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萎缩之状,30年代极一时之盛的书籍装帧艺术亦大受影响,出版物因陋就简,利用各种土制纸张印刷,用原版木刻制作封面,自然也没有条件去讲究装帧了。基于这些原因,这一阶段,现代书装艺术领域出现的新人很少。曹辛之先生正是在这非常的年代,加入了书装艺术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我的珍本书     
前代藏书家很重视“善本书”,有的就简单地以书的刊印时代为标准,非宋版元刊不得入“善本”之列。我也收集了一些书,主要是新文艺方面的,自然不得称为“善本”。但有些是得到自己珍爱的,姑且名之为“珍本书”吧。 我的珍本图书中的第一类,是作者签名本和题字本(包括“题赠本”)。 30年代《良友文学丛书》初刊时,曾发行过一部分作者签名本,我曾有过沈从文《新与旧》的签名本,不幸于抗战时丢失。作者题字本,现在我有钱君匋《战地行脚》、《许钦文小说集》,施蛰存《上元灯》、《丈夫与情人》、《晚明二十家小品》和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