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中国走向强大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世界上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高校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信息与文化全球化,中国英语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实践途径,以加快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看作人类需要次第经历的文化阶段,并且揭露了现代西方世界浮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阐扬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良内容,预测中国文化将在未来世界得到复兴和繁荣。现在中国文化的前景如何仍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结合最近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新涌现的一些学术思潮,会发现梁先生的文化理论对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满了期待.在21世纪初中华文化呈现复兴曙光的关键时刻,充分了解和深入探讨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的观念,对于中国学界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将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燕赵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以宽泛的眼界看待世界文化,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发展创造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现实表明,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资本原则之间存在着张力,并且正是在此张力之中发生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转换。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境界揭开了资本诞生的秘密, 同时也就揭示了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资本原则之间张力的根源。从这一根源来看,中国社会的当代发展不能寄托于对今日西方社会的单纯效法,而应寄托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返本开新。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之生命正走向终结。对于一个有着文明传统和文化命运的伟大民族来说,她所经历的现代化过程同时意味着她在根基上参与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的文化命运在今天便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障与基础,同时也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应担负的一种责任与义务,还是保证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0.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诗歌语言中“通感”的运用,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文章通过对英汉诗歌语言中通感的比较及分类分析,表明世界各地人们修辞思维的共通性,以及英汉诗歌在通感运用方面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韵部数量处于历史“低值”且得益于通用语的普及,新诗用韵环境处于历史最为优越的时期。古、今汉语声调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调类总数均为4个,就声调的特性来看,都可分为比较平稳、少起伏的高平调,以及起伏大、调值较低的仄声调两类,因而平仄规则在现代语境中仍然存在语言学的可能性。“美的形式”的缺失,可能损害内在精神的有效表达;“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传达言词、句子结构无法表达的某些情感或意义,有利于创作者在艺术层面更充分、更有力地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7.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英诗汉译中形式和语词质料的分析,发现翻译中外部视域是变异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汉译诗歌作品存在,因为汉译后变异的语词质料由目的语中特有的形式重新开启,同样可以建立一个生存世界,这个新的生存世界是英诗汉译作品的内在视域,这种内在视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是对人类生命情感的保存,它才是英诗汉译成功的关键。翻译完成之后,汉译作品还没有实现其作品存在,而最终实现需要接受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入译作的内在视域,领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解读多元化以及作品立意和构思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特征,这些多维相似点为书法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