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介绍的十幅浮雕有什么特点? 答:十幅浮雕分别表现了我国百余年革命斗争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或事件。作者对十幅浮雕所具体介绍的,虽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艺术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是向人们讲述了一部百余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起草、周恩来同志亲笔书写的碑文所作的形象化的表述。作者根据每幅浮雕的主题,把历次革命斗争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作了生动的描绘,同时,也对历次革命作了言简意赅的评价,突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镶嵌(xiangqian)着10幅浮雕,记载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事迹。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图。  相似文献   

3.
长期来,好多种报纸都将林则徐当年在虎门处理鸦片的方法弄错了。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大浮雕误为“焚烧鸦片烟”.去年,课本已改为“销毁”。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有八块汉白玉历史浮雕,浓缩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列强的英勇斗争历史,其中第一幅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相似文献   

5.
周定舫先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时说:“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描述】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鸦片战争》是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是高一学生理解上的易混内容及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多媒体显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28幅浮雕中的第一幅"鸦片战争",由此导入新课学习,图文再现历史,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直接感受鸦片走私及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接着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进行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状况的对比,列出表格比较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不同。然后,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相似文献   

7.
为缅怀革命英烈,寄托人民的哀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5月10日正式成立,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秘书长薛子正.纪念碑工程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1958年4月23日竣工,历时59个月.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品特的<回家>在题材、故事、人物、结构和意趣等方面一脉相承.比较二者,不但能彰显各自的戏剧张力与内涵,而且还共同呈现出一幅更为切近、深邃的人生画面.这既是一次作者与作者之间血脉关系的再呈现,也是一次作者、读者、观众与你我之间的心与心的面对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维纳斯的诞生>的作者波提切利和<奥林匹亚>的作者马奈相隔近四个世纪,这两幅创作时空截然不同的画作却都被世人记住.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何又令后来的艺术家赞不绝口,传颂至今呢?下面的论述便是由这些疑问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鉴赏家、书法家张葱玉(张珩)曾预言:张大千伪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张大干仿南宋人梁楷的<双猿图>瞒过了鉴定大家吴湖帆,吴将其仿品断为自家祖上所藏而高价购进;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皮大王"、收藏家程霖生以六千大洋买进朱耷的<花卉图>四条屏,每幅高一丈二尺,阔一尺余,这也是张大千所仿;日本最权威的绘画类书籍<南画大成>中所刊录石溪<山水图>,也是张大千与何海霞一起仿造的.张大干仿制了几幅石涛的炕头小画,其中有一幅是虎.  相似文献   

11.
锻铜浮雕<用歌声陪你走过>入选福建省第五届青年美展.文章从该作品的创作思路、材料选择、锻打技艺以及构图形式表达、造型的装饰性、图像的象征性等角度论述整个创作过程,探究浮雕艺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绽放创造者心灵,展现作者妙手.最后,立足于"大艺术"的框架下思考浮雕工艺技术的传承及其创新、拓展.  相似文献   

12.
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在虎门组织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中学历史教材中,对这一历史“篇章”进行了场景描述,并配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浮雕图》;教参、有关教案选以及有关教材插图介绍上更为详尽地描绘...  相似文献   

13.
对"五幅秋景图"的品赏解读一直是<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里,围绕"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关于<故都的秋>的教学讨论中,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教学内容的出现频率高达93.3%.于是,讨论的主持人追问:"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真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吗?"我想,问题并不在五幅秋景图本身.所谓"披文人情",问题在于对这五幅秋景图的课堂解读能多大程度上还原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彰显经典文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上海<语文学习>2008年第3期刊发了张斗和先生的<〈三峡〉五题>,就<三峡>这一散文名篇的理解提出了不少新见.不过,关于这一名篇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它选自南北朝时北朝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的<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二>,课本一直将本文的作者署为"郦道元".然而,不少专家、学者经过考证,确证<三峡>的作者并不是郦道元,而是早于他几十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出自他的地理著作<荆州记>.现综合所见的一些文章,结合自己的体会,兹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宋代部分第一节<宋代文学的承先启后>中引宋初诗人滕白的诗:"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全宋诗>也将此诗收入滕白名下,诗题为<七绝三首>,其共同根据为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一书.笔者近日翻阅<全宋诗><杨万里集>,发现这三首绝句均为杨作,陈景沂收入<全芳备祖>时,误漏作者姓名,以至于错归后收在滕白名下.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文学鉴赏作品,通过对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情与景有机的结合,将眼前物通通经过作者情感的洗濯,然后再用工笔般的精雕细琢地描绘,从而把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为我们寻幽探微般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都提供了规律性的认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投稿须知     
<正>来稿内容按顺序为: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含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英文(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1.作者姓名及单位。2.摘要:是指对这一份文献内容梗概的精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以下简称<文丛>)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当今世界远程教育最高学术水平的大型丛书,弥补了国内远程教育学术界大型译丛出版的空白.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约翰·丹尼尔爵士盛赞这是对研究文献的巨大贡献.曾长达8年担任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副主席,荣获国际远程教育终身成就奖的奥托·彼得斯教授则赞誉它为远程教育史上一件意义深远和值得纪念的大事,在其他国家尚无先例.作为<文丛>的主编,我感到十分欣慰.  相似文献   

19.
投稿须知     
<正>来稿内容按顺序为: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含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英文(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1.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及单位请另附纸张书写。2.摘要:是指对这一份文献内容梗概的精确的表达,无须补充解  相似文献   

20.
更正     
<正>本刊第11期封面要目《高中政治课的"一句话"总结》一文作者姓名有误,应为"赵心业",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