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自学目的1、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2、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3、懂得怎样才能把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活泼。二、自学重点为了说明事物,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进行描述。三、课文导读这篇说明文是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对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  相似文献   

2.
这是第七册第二组侧重于指导阅读的例话。板书先展现什么叫叙述的顺序,再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怎样了解叙述的顺序,最后总结出了解叙述顺序的几种方法及这样做的好处。教学时,便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组所学四篇课文的分析,初步懂得把握课文叙述顺序的方法,并在阅读、说话、习作实践中尝试运用。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这篇读写例话,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懂得观察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和作用;以便在阅读、写作中运用。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解决生字新词;想一想什么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及怎样进行观察。 2.复习课文《鸟的天堂》。思考这篇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5.
一、自学目的1、了解书的演变发展过程;2学习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写法,学习下诠释、立定义、分类、比较、举例、引用数据,以及运用形象化手法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学提示这是一篇具体介绍书的演变过程的说明文,文章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为顺序,通篇运用纵式结构。全文分别写了古代的书、近代的书和现代的书这几部分,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组课文由两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组成。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观察事物,选择内容。强调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要按顺序观察,按顺序选择内容,按顺序安排段落。教学时,可根据这组课文中几篇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采用范例导读、列表自学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法这是一篇说明文 ,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 ,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 ,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自学相似段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 抓住课文中的语言 ,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 ,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 ,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为什么要引用传说 ,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8.
导读目的:了解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学习本文从事物的相互关系着眼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学习本文下定义、分类和举例说明事物的方法。导读步骤:这是一篇介绍现代  相似文献   

9.
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使读者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无论说明什么,都必须抓住对象的特征——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来介绍,这样才能使读者认识说明的对象,获得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阅读时可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求这个单元编入了六篇课文和一个单元练习.六篇课文中,有两篇是精读课文,三篇是略读课文,一篇是自读课文. 在写的方面,这个单元要求着重学习、了解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学习掌握记叙的要素;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安排记叙的顺序,选用适当的叙述人称;围绕表达中心选取典型材料,详略得当的叙述方法等.读的方面,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懂得学会使用默读和跳读这一读书方法. 重点和难点这个单元由六篇记叙文组成.记叙文主要是运用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已经讲了有关描写的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说明文学习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科普文学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不同特点,懂得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不同的写作目的,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按合理的顺序说明事物。 (三)教学难点怎样抓住特征说明;按逻辑顺序说明事物。 (四)知识点 1.合理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确定合理顺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五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单元。六篇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说明和描写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文艺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说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的。教学时除抓住这一特点外,重点使学生认识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同时了解说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的说明顺序,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教学时重点使学生理解: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一道理,同时了解并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描写声音时采用的多种手法。了解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陪衬作用。二、自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5至第9自然段),了解白妞鼓书的高超技艺;了解比喻在描写歌声中所起的作用。三、自学提示:(1)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写艺人白妞精湛的歌唱艺术。(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演出前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从三个方面:一是听众入场早,来得多。  相似文献   

14.
《翠鸟》是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描写事物特征的记叙文,作者准确地抓住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按照观察的顺序,自上而下描述了翠鸟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艳丽色彩和外形神态,介绍了翠鸟捉鱼时动作的敏捷和神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一、学习《翠鸟》课前准备过程1.预习、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1)通过查字典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2)知道作者观察到的翠鸟是什么样的,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翠鸟的。(3)课文中描写了翠鸟什么活动,你试着…  相似文献   

15.
一、自学目的1、了解古人类发展的概况;2、了解说明文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写作要求;3、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二、自学提示《人类的出现》是一篇介绍古人类发展史、阐述人类发展的科研成果的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三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概述了人类的起源,简述了人类起源的探索史,引用拉马克,达尔文和恩格斯著作中有关资料,说明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说明文教学存在"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内容重复化"、"课外拓展过度化"等问题.教师们一般都"以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研究作者怎样把这些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教学板块大致可划分为四块:读通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教学点也总是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知识上打转.这样的教学设计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每一篇说明文都作此设计、都这样教和学,那么"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在哪里?"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单元导语:本单元是由两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习作例文)组成。前两篇侧重写人,第三篇侧重记事。三篇课文都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指导学生阅读这一单元的课文,要教会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来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思想,懂得怎样组句成段。进而完成“抓事物重点有顺序组织材料”的单元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本单元学习,应着重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三篇都是说明文,它们以介绍知识为主,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散文,语言具有文学性。我们要认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理出作者的思路。在自学三篇说明文时,可运用说明文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教说明文单元,我采用了单元教学法中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精读与略读这一单元,应教课文有《泥石流》、《大豆》、《蛇岛》,《景泰蓝的制作》等。我选《泥石流》作为精读课文,其余三篇作为略读课文。通过《泥石流》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说明文的共性特征。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什么是说明?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解说。二、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性(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知识性(传  相似文献   

20.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以前已经学过。自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短文,学习说明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说明事物的能力.一、搞清布局,了解故宫全貌.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即使游览过的人也难一下说清它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利用平面图,标出“中轴线”,对照课文找出作者重点介绍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简要口述故宫布局,了解故宫全貌。二、运用比较,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