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是湖南绥宁县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具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与传承问题中的共性和特性。从绥宁"四·八"姑娘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出发,分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探讨打造绥宁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可能性,活化传统民俗项目,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关键词为"海南""公示语"和"标识语"的文章为统计源,从论文发表时间段、专题分类、错误类别等方面对海南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从整体上看,海南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成果还存在术语不统一、选题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等问题。基于收集到的20篇相关论文,综述海南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为海南公示语研究趋向与规范制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考察访谈法等对海南海洋体育旅游环境、游客等进行分析,且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四大因素两大变量来分析海南海洋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现状。结果表明:一是生产要素方面,海南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优越,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二是国内需求条件方面,海南地处热带,一年无冬,国内市场前景较大;三是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业发展较薄弱,竞争力较差;四是发展结构方面,结构层次分明,海洋型赛事较多;五是机会和政府方面,有国家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已出台多种优惠政策。结论与建议:科学合理的开发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培训高水平专业人才;开发有特色的差异性项目和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举办赛事,重视宣传和营销方式,扩大国内外知名度;利用政府相关政策,完善监督和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军坡节)是海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以冼夫人崇拜为基本内涵,以"装军"、"行公"活动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等文化特征,成为承载海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换花节”是海南琼山(府城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原为“换香节”,后改为“换花节”。该民俗活动历史延续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探寻“换香(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的变迁其内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简单的复制、盲目的恢复、粗暴的改造都会有损节日民俗自身的内涵,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浅谈海南红树林的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是天然防护堤,同时为近海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存环境。海南红树林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它认识不足,只顾眼前效益,过度开发,影响了红树林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个别物种濒临灭绝。海南红树林保护,需总体规划,要按国际标准合理开发红树林。  相似文献   

7.
节日,特别是带有民族宗教的节日,往往通过仪式的表演来体现其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载体。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节日中的仪式展演是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对象,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目瑙纵歌"节作为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其仪式展演包含了景颇族众多的文化元素,为了使"目瑙纵歌"节更好地体现其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体验的需求,同时避免节日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失色,有必要了解该节日的文化特质,并提出市场化运作的思考和建议,赋予该节日以经济的属性,从而使该节日文化在旅游环境下得到传承与保护。同时也可以对类似民族节日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键词为"海南""翻译"的文章为统计源,从论文发表时间段、专题分类、理论依托等方面对海南城市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总的来说,海南城市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还存在内容单一、视角局限、描写片面、缺乏跨学科系统研究等问题。笔者基于收集到的37篇相关论文,综述海南城市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现状,为海南城市外宣翻译研究趋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zi)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在古代,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节进行。不过,幸好山高皇帝远,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提倡,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新疆南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维吾尔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一方面为该地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教育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这就形成了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双向"互动"。本文就南疆地区开发利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的意义价值、现实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