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2.
微博客时代的网民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肖潇 《东南传播》2010,(6):40-42
微博客加速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新媒介时代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2010年3月,在两会期间,微博客的作用更是大放异彩,不仅是政客与大众沟通的平台,更在网民文化身份构建方面发挥效用,是中华民族群策群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微博客的文化界定入手,文章分为网络文化身份的界定、微博客时代网民文化身份的变迁和微博客在当代三个部分,力图展现一个为博客时代网民身份构建的蓝图。  相似文献   

3.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积极开展“两会”网上互动,有线无线全面应用,论坛博客全线出击,成为察民意、聚民声、集民智的网上平台。伴随着浓浓春意,互联网上民意涌动,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传递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表达战胜危机、克服困难的信心。网络互动让普通网民走近了“两会”,也让“两会”更加贴近网民,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网络报道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再次彰显出其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2008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且不说网络媒体登堂入室,在“两会”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广大网民呈现的网络盛宴,也不说在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地震、周老虎事件中,广大网民显示出的强大力量,单说由网民曝光的几起腐败案件,就足以证明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飞鲸 《东南传播》2010,(9):107-10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吴丽  李景龙 《新闻世界》2012,(5):115-116
作为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微博问政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到2011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开通微博与网民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开通了网民民意表达的新的渠道。作为新媒介,微博提供的空间不仅是140个字符、一张图片、一段视频,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文化文本作为一种“元语言”行为、批判行为,可以说是新生代网民“游走网络”、“点击体验”的一种例行反应和集体无意识的映射、释放。本文从互文本理论角度入手,以网络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等文化现象为例,就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10.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杨俊菲 《新闻世界》2009,(8):167-168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媒介发展中网民所起的作用,分析博客的意义,网络草根阶层的崛起以及草根文化的流行。通过对2007年至2008年网民结构的变化分析探讨网络媒体未来的增值空间,并为网媒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泱泱 《传媒》2007,(6):58-59
"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逢它召开,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都会上演激烈的"新闻战".随着网络新闻异军突起,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加入了这一"战局".对于刚刚结束的2007年全国"两会",不但人民网、新华网等党和政府新闻网站大力展开报道工作,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制作相关新闻,以吸引网民,增加点击.据有关部门统计,"两会"期间,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五大商业门户网站的"两会"专题点击量超过4亿,网民跟帖超过45万条.打开各个网站的"两会"专题,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容设置丰富多样.除了关于"两会"的一些常规报道,商业网站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自身强调互动性的特点,加强与网民互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张芈卡 《青年记者》2016,(8):108-10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90.1%.在这些网民的年龄构成中,20 ~ 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可见,作为一种流行趋势的新媒体,大学生受其影响是非常大的.新媒体环境使他们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往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感情都在短信上”,可谓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后,高校的红色网络阵地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红色网络阵地建设,提高红色网络阵地的影响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众多的新闻网站中,人民网(www.people.com.cn)有着诸多的与众不同。 1999年12月20日,人民网派出两位记者赴澳门参与“澳门回归”报道,成为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有网络记者直接参与报道国家重大活动; 2001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设置了信息台,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图片、翔实的资料直接为代表、委员服务。同时,全面、快捷、全方位地向网民报道“两会”盛况,成为首家进驻“两会”现场的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两个流行度和讨论度非常高的词汇却没有入选,引发了网友热议。《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咬文嚼字》评选的是在全社会使用、流行的大众流行语,仅仅在部分网民中流行还未被全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在美国大选中让奥巴马受益匪浅的微型博客,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翩然起舞.2010年两会期间,微博正在成为汇集人民群众民意、民智的新平台.各个微博网站中,代表、委员们用微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网民通过微博热情参与两会提案.两会会场内,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间隙用微博开辟新闻报道第二战场,会场外,传统媒体迅速设立了微博报道板块……其中,引人关注的如人民网·人民微博的"微言大事,博论两会"和新华网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它们继去年广被关注的"E两会",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媒体采纳民意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曲涛 《青年记者》2007,(6):20-20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网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本着聚焦热点、贴近民生的报道原则,组织精兵强将,精心制作了全国“两会”的新闻专题。共编发“两会”新闻、评论、图片、资料等相关章500余篇,对“两会”的重要新闻均在网站首页重要位置刊发;对“两会”开幕式、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李肇星外长答记问等多场重要会议和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在大众论坛开设专题,组织引导网民对两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共刊发网民“两会评论”200余篇。所有这些,都极好地烘托了“两会”氛围、宣传了“两会”精神,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达2.21亿,网络成为广大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经济及政治交流的一个平台.上至中南海,下至县市区,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都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引用美国老报人斯特朗斯基所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来比喻互联网,希望网络能成为民众与中央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季志良 《青年记者》2007,(18):99-99
在今年4月中旬绍兴市"两会"召开期间,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独辟蹊径,首次与网络媒体实现跨媒体合作,在"两会"报道的形式、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上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操作方式今年两会期间,新闻综合频率主打新闻节目《738早新闻》首次与绍兴本地影响最大的网站"绍兴e网"实行跨媒体合作。合作方式为:频率在e网开设《738"两会论坛"》,邀请网民参与两会;网民通过《738早新闻》子栏目《两会博客》,发表对"两会"的寄语以及各种意见和建议;《738早新闻》再把《两会博客》文字稿和录音音频上载到e网,进一步扩大《738早新闻》"两会报道"在网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