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39):157-158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将研究内容集中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分析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探索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职业人格培育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赋予了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构建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其中,健康的职业人格是辅导员高素质的重要标志,是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积极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现实体现。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导向型”“、服务型”、“职业型”、“专家型”辅导员。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发挥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航者的作用,育人效果与职业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也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利用其职业形象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提供指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实践性、时代性、融合性来阐述其内涵特征,从政治引领价值、综合育人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的角度分析其价值意蕴,最终探讨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塑造实现路径,即职业形象塑造的关键是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塑造其良好健康的人格,打造终身性专业发展的培养,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社会大众对高校辅导员价值体系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在高校辅导员群体、学校、社会的协同下提升其形象,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4.
“堂堂正正”的人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所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职业人格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具及其非权力影响力的根本来源,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对近11届共112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的质性分析,发现优秀辅导员职业人格由以政治忠诚性为本...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有多种因素。本研究从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角度来分析职业倦怠情况。对江苏省部分高校280名高校辅导员发放了问卷。最后得出人格特征中的进取能力、社交风度、适意感、自我控制、宽容性、好印象、智力效能这七个因子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学生工作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辅导员与在校学生一样,业务素质的发展受其自身人格发展的影响。辅导员只有在其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人格体系的再塑造,才能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人格示范作用,才能有利于个人的职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学生工作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辅导员与在校学生一样,业务素质的发展受其自身人格发展的影响.辅导员只有在其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人格体系的再塑造,才能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人格示范作用,才能有利于个人的职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正逐渐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岗位胜任条件也要求更高了。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人格、品德等四个方面,其中人格要素所占比重突出。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职务分析、人才测评、教育培训、绩效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以能力本位评价理论和胜任特征模型理论为基础,剖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的层次结构,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特征、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入手,论证了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发展的大学生。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极为重要。从辅导员担当心理咨询者角色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和角色塑造的途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要求辅导员不仅能够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学生采用差别服务策略,还能够以知识创新为基础进行技能和方法创新。而现有的知识创新研究主要基于企业视角,鲜有针对组织群体的知识创新研究。基于SECI知识创新模型,探讨高校辅导员知识类型,分析高校辅导员知识转化过程,并搭建高校辅导员知识创新Ba,对指导高校辅导员知识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必备条件。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辅导员,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神圣职责,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其首要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观察、沟通、引导、鼓励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他们树立民主观念,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等显性和隐性胜任力特征,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及工作性质特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三方面来培养、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专业化一方面是辅导员职业获得专业标准、提升专业地位的过程,即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辅导员专业行为改进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即个体的专业化培养。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肩负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施教的重要职责。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他们却面临着角色、工作职责要求与实际工作、队伍素质要求与培养使用、工作绩效考核与工作条件待遇等多种悖论.其源在于相关各方长期对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使用、培养、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其认识观念存在偏差等,导致辅导员被边缘化.为了改善辅导员的生存状况,需要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着力于构建辅导员的阶梯状维度,使他们形成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特色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