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位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一生的职业几乎都跟书和文有关,这里我就先谈邓先生。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  相似文献   

3.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4.
R先生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百万富翁。有一天,他来到了年轻的学者F博士这儿。两个人闲谈了一会儿以后,R先生便说道:“这机器人好是好,但总有点儿美中不足。我家里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机器人了,可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让抽象变得显然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主持的两门课程“数学实验”和“线性代数”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的朋友请我介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到底是怎样建设这两门精品课程的。我在20年以前开始讲“线性代数”课时就开始建设这门课程了,“数学实验”是1997年开始建设的,在建设这两门课程的时候都不可能知道教育部以后要评精品课程。那时建设课程的目的就是努力把学生教好。不是为了评选精品课程而是为了教好学生,这就是我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因此,如果我的讲课能够对于学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有一位学生在…  相似文献   

6.
理解能力     
一位老师教一年级数学。一天,老师提问;“戈登,想一想,4颗樱桃放到桌子上,你姐姐吃了其中的1颗,桌子上还剩下几颗?” “几个姐姐,先生?” “不是,注意听。我把这道题目再重复一次,桌子上放着4颗樱桃……” “这是不可能的,先生!现在没有樱桃,现在是冬天。”  相似文献   

7.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正好是完善阶段中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所作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不能少。对于到底如何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叶圣陶先生毕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力图找到“可循的规律”.也期盼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协力把规律一条一条精确地归纳出来。  相似文献   

8.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先生教两个学生 ,一个他非常厌恶 ,一个他非常喜欢。一天 ,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觉了 ,老先生朝着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 ,教训说 :“看看你 ,一拿起书本就睡觉 ,你看看人家 ,睡觉了还拿着书本 !”这是一个笑话 ,可是我看了之后 ,怎么也笑不起来。我不知道这位被先生厌恶的学生当时怎么想 ,但我确为他愤愤不平 :这位先生太不公正了 !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 ,除开他那师道尊严、偏爱等思想作怪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懂得怎样去批评学生。  批评也和表扬一样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9.
刘玉新 《山东教育》2009,(7):108-109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教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我的语文老师,另一位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们一直教了我三年,伴我度过了整个高中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开始,对一年级新生要上准备裸,接着就要教注音字母。这里,我把怎样教这两部分教材的打算写出来,请大家指正。准备课部分准备课的教材,在课本上是六幅彩色图。六幅图的题目是:“我们是一年级小学生了”“我们这样上课”。可爱的家庭”“他们在家里做什么”“在果园里”和“在树林里”。估计一幅图要用两个课时教,共十二个课时教完(一星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2.
看孩子打架     
一天到楼下散步时,我在小区里看见小明和小强因为抢皮球打起来了,两个三四岁的小家伙你一拳我一脚互不相让。在远一点儿的地方站着他们各自的爷爷,似乎在偷偷地看这两个孩子打架。果然,随着一声稚嫩的哭声,两位老人笑着走上前,“调解委员会”这才开始“工作”。我有些搞不懂,孩子打架时,这两位老人为什么要冷眼旁观呢?转天我又见到这两位老人,通过交谈方知,两位老人看孩子打架却很少介入,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想法:“男孩儿不打架,很难长得大。”老人认为,孩子打架,是一种“竞争”,是一种“锻炼”。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外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我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时,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 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厚善良的神情。他从不斥责学生,更别说打骂学生了。他陶醉于每一篇课文,高兴时,甚而吟诵其中一段。他的嗓门儿很洪亮。 至今我还不明白,邓先生为什么会喜欢我那些作文练习。我的毛笔字很坏,又不会写文言文。但他对我的练…  相似文献   

15.
我写《语文教学沉思录》,最后一句是:“张志公先生允称一位智者。”当时先生还在,我用电话告诉他,他笑了。的确,在我的头脑里,先生是一位“智者”。先生的思想像清澈的流水,流动不息,这正是“智者”的特点。先生在语言学、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都有很精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我已教过多遍了,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花白胡子等人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小说第三部分的描写。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作者突出了“花白胡子”这一特征,意在突出其年龄大,是一位老者。在众多的客人当中,只有花白胡子询问华老栓的身体状况,这与其说是花白胡子关心老栓,倒不如说花白胡…  相似文献   

17.
我的近代文化史研究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请谈谈您是怎样走上这一治学道路的 ?● 1 95 2年我毕业后留在系里 ,我就问白寿彝先生 :“留我在系里搞教学 ,让我搞哪一段呢 ?”白先生说 :“你先不要着急搞哪一段 ,你先去教中国通史。”当时我年轻 ,就和一些青年教师去教中国通史。一共五、六个人。那时候 ,教育系、中文系、美术系、音乐系都要上通史。教了两年 ,我们就分到各有关教研室。杨钊搞中国古代史 ,王桧林搞现代史 ,我就搞近代史。以后就一直教近代史 ,包括“文革”期间给工农兵学员上课 …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历史教学界一直“只把新民主主义理论理解为革命论”,认为这一理论是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动力、对象、前途等的科学理论。1988年,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提出与此不同的新观点。他说:“我的研究使我作出这样一个判断:‘新民主主义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样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共鸣。笔者敬佩于先生的创新精神,却不敢苟同他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我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后,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虽然在语言学校只读了一年,但对教过我的两位老师记忆深刻,第一位是Mr.Kings,第二位是丹尼尔先生,特别是丹尼尔先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