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南地区农村绝大多数民族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和教育成本的增加,使得他们只能承受最多不超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他们的孩子由于不能完全接受从幼儿到大学的整个过程的教育,经济机会就相对较少;较少的经济机会反过来又影响其教育成绩。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机会与民族家庭的教育态度与行为的互动也有肯定的一面,既良好的经济机会可以促使民族家庭对教育产生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教育进而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多的经济机会。因此,笔者建议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增加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经济机会,从而调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教育的费用超出了绝大多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导致了这些家庭孩子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提出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设立贫困学生补贴基金、推行助学贷款、发行教育彩票、延长学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其所带有的民族性,使其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养老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家庭资本是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三个维度考查了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当前社会条件是造成当前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资本较少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机会补偿,是当前条件下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6.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7.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调查数据材料的统计与整理,探析民族地区农村女童失学的家庭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强化女童教育的舆论环境与制度环境建设;强化女童自我意识,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英 《广西教育》2022,(21):59-63
本文分析我国民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子女就读大学的不利因素及有利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建议,即持续提供政策扶持以稳定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切实解决政策供给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建国 《广西教育》2013,(19):11-12,15
运用横向比较法,将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方式作对比分析,探索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两免一补”实施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和课本费而造成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差异较大,存在相当数量经济收入水平很低的贫困家庭,其子女就学产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过重问题并未随“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完全解决。对这些处于经济发展水平最底层的贫困学生,需要政府继续提供更多的就学资助,以保证他们真正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Focusing on Hungarian minority youth in a rural Slovakian setting,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ir higher education aspirations and choices amidst significan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Relying on mixed methods and a longitudinal design, the research follows a cohor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ir last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 through university up to their graduate destinations several years onwards. The data reveal three main study-work trajectories reflecting different trade-offs in term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graduate careers and ethnic identity maintenance that affect life-chances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ngarian community in Slovakia.  相似文献   

14.
对西北民族地区6个县级行政区605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水平较高,但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有所不足;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在城乡、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民族背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据分析,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教师的教育经历与学习状况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创造民族之间实质性接触机会,促进跨文化互动与交往;在教师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深化对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西部地区为例,构建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数、测算2005年和2009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指数得分的研究显示: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因,而教育改革政策是促进财政体制分配方向调整的重要外因。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应合理分配省级政府与市级、县(区)级政府之间的财政份额,增加县(区)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省级统筹义务教育经费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equity is a desirable objective of any form of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ncluding education, not many studies dwell upon this important area. Information on related trends is even more rare. This essay uses field-level data from Bangladesh to examine equity levels and trends in primary education, including enrolment and quality of learning, focusing on equity for different gender, urban or rural, economic and ethnic groups. The study shows that while some disparity between girls and boys has been eliminated, girls are still far behind boys in terms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Children belonging to poorer families and ethnic minority groups lag behind the respective dominant groups in terms of both enrolmen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ve been some improvements for hitherto excluded groups such as rural girls and children of the poor. These changes are attributed mainly to 'positive discriminatory' step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favour of such groups.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Bangladesh can look forward to establishing itself as 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than it is now.  相似文献   

17.
“农村妇女”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一是性别概念。就农村妇女而言,其处于“农村”和“妇女”这一双重不利境地。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体现了公共资源和家庭资源的性别和地域配置,也是农村妇女整体能力提升的一大基础和发展的潜力所在。笔者从性别比较和城乡地域比较入手,以“结构”作为主要分析路径,探讨了当今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变化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性别不平等”倾向不断弱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发展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行为。但两性相比,妇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仍少于男子,并且,教育资源配置和机会获得中的城乡不平等更甚于性别不平等,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是“三农”问题,而不仅仅是性剐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that has examined the role of mothers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rural space of the school,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experiences of Black and minority ethnic (BME) families who are newcomers to the rural spa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dress the balance and examine how BME mothers are positioned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England (UK) which are predominantly Whit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20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mothers who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Black or from a minority ethnic background (India, Pakistan or Bangladesh). All of the respondents had moved into the areas in the last 10 years. The findings from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mothers are active agents in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however, their experiences reveal that within the White space of the school they are positioned as ‘other’ and ‘outsiders’ as they navigate the diasporic space of the White countryside.  相似文献   

19.
"新机制"的实施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费保障水平偏低、师资水平落后、经费预算和使用不合理、教育负债沉重等问题。欲进一步落实好"新机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需从继续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师资队伍问题、规范和使用经费、化解教育债务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及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切实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保障和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