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毫无疑问,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词语教学,但是,怎么样进行词语教学?目前,有两种教学现象令人担忧:①“死”抠语法。往往脱离一定“语境”,去分析词的结构、词性、色彩和功能,而忽略词语在整体中的表现力。②片面注重“华丽”,  相似文献   

2.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必须通过“学”起作用。以前,由于不懂这一浅显道理,“呆教”、“死学”现象严重。后来,我们以复习、练习、自学等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在关键处稍作点拨,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主要过程如下:一、铺垫。教师发油印题给学生练习。1.在括号内写出该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8( ),5和7( ),54和18( );  相似文献   

4.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赖东 《海南教育》2011,(9):31-32
我们常常在教学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则昏昏欲睡,若听天书。过去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在学生一方,常用"学生基础差"、"智力低,又不用功,不勤奋"之类冠冕堂皇的语言搪塞,而没有看到此现象背后透出的问题在于教者自己。教者"死"的教学观念,"死"的教学模式,"死"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无学习欲望,产生教学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现象,生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施生成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无效生成或无引领的生成等现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生成”走向“有效”呢?下面以“方程的意义”为例,谈谈在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师生“心理相悖”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相悖”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政治教学目标的实施。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师生“心理相悖”为“心理相容”,努力建立起师生间的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切实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常态课.重字词,翻译,教师常常“一言堂”,逐字逐句串讲.基础知识落实了,课堂却沉闷不堪,让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公开课,重表演,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文言文教学“活”与“实”的统一.陈翠微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多、杂、死”的现象,缺乏“少、精、活”,特别是“死”而不“活”的现象更为严重。具体说即“满堂灌”讲得死,“题海战术”练得死,死记硬背用得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注入式”教学法的长期影响,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变“三死”(讲得死,练得死、用得死)为“三活”(讲得活、练得活、用得活),以“三活”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死气沉沉的现象,突破点应是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但“活”不是搞形式、耍花架子,不是全盘务“虚”,表面热闹,而是以“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为原则,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提高效率,讲究实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思想“速度”与“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物理量,许多初学者,特别是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常常是混淆不清,对其使用也常常是张冠李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为学生误解而感到头痛。如何利用计算机课件实现场景再现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如何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两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12.
“大单元”教学是新一轮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常常出现“泛化审美”和“缺乏审美”的现象,致使“大单元”核心任务无法完成,文本独有的审美因素无法挖掘。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之中,教师需立足“大单元”的概念、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催生审美意趣、进行审美鉴赏,进而生成审美成果。  相似文献   

13.
课堂考试,一些偏重机械记忆的“死题”,学生常常获得满分。他们对定义、定理,乃至一些文章片断的背诵,并不感到困难。如果碰上要用知识去分析某些具体事例的“活题”,他们就往往转不过弯子。作文教学,教师命题以后,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落笔,勉强为之,也就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考试不能对付“活题”和作文无话可说,固然有知识积累和缺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常常被  相似文献   

14.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 苦于教,学生惧怕写的奇怪现象。在“苦”与“怕”的背后,恰恰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两个“热点”,即作文教学形式上的框框和内容上的“框框”。这两个障碍作文训练的“框框”,为什么会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热点”呢?道理太简单,跟那些乞求长命的人一样,明知“神丹仙药”是骗人之术,却被人视如珍宝,供若神灵,虔诚地去服它。可悲的是,这“仙丹”即使把人吃死了,谁又能怪罪于“仙丹”呢?  相似文献   

16.
杨晓飞 《考试周刊》2011,(90):149-151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由掌握传统教学中的“死知识”变成掌握适应当代社会的“活知枳”.这种起“死”回“生”的教学就是一体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天的人们被“经济全球化”、“道德沙漠化”及“上帝死了”搅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时,我们中学生却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心灵的荒漠化。思想常常僵化,对周围事物漠然,情感冷漠,缺少理想与信仰。  相似文献   

18.
高春琴 《辽宁教育》2014,(10):59-61
一、现象与分析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两单元就有一个歌曲板块,但英文歌曲在教学中却常常处于“欲唱还休”的尴尬位置。现象1:这是一节英语常态课。教师正在教学教材综合板块的内容,老师很认真地讲解了语音部分的音标,还拓展了许多单词的读音进行比较;到了最后的歌曲板块内容,老师淡淡地说:“歌曲就不教了,自己回家听磁带自学!”学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任何表示。  相似文献   

19.
黎文贞 《师道》2013,(11):31-32
在公开课教学中.常常看到不少教师只注重对教科书“正文”内容的讲解与传授,忽视甚至取消书中的“图文材料”内容。而另外补充其它材料来教学。此现象被美誉为“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雷清兰 《辽宁教育》2013,(12):80-81
心理学家讲道,我们的行动、决策、价值判断等等常常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人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这就是心理学里面讲的“沉锚效应”。在教学中,学生也常常受“沉锚效应”的影响,我们要警惕数学教学中的沉锚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