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署名文章和文艺作品,均不允许一稿两投。可时下一稿两用的现象却屡屡见诸报刊。略举最近见到的几例:例一,《法制日报》1988年8月25日一版和《新华日报》8月16日四版,均登载刘守海写的《陪审员两地书》;  相似文献   

2.
凡是署名文章和文艺作品,均不允许一稿两投。可时下一稿两用的现象却屡屡见诸报刊。略举最近见到的几例: 例一,《法制日报》1988年8月25日一版和《新华日报》8月16日四版,均登载刘守海写的《陪审员两地书》; 例二,《新华日报》1988年8月17日四版和《江苏经济信息报》8月20日三版,分别刊登苏雄雄写的小说《“煮酒论英雄”》和《庆功酒》,标题虽异,内容完全相同; 例三,《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1988年8月23日一版,分别发表沈昌顺写的《为“泼‘冷水’度厂庆”鼓掌》和《厂庆为何泼“冷水”》。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  相似文献   

4.
报道什么? 11月中旬,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以后,我们作经济报道的记者开了个碰头会,大家觉得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报道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个会上,大家肯定了要进行增产节约报道,但是报道什么呢?没有成熟的意见。有的人主张先宣传节约方面的先进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点子与新闻》一文。至此,至少有三家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了同一作者同一标题同一内容的文  相似文献   

6.
常常见到一些媒体板起面孔,严正警告作者曰“请勿一稿两投”,否则将如何如何。其言厉厉,足令诸多作者胆战心惊。 笔者认为,不许作者“一稿两投”,不但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与当代的信息传播不相合拍,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8.
去年7月26日,我获悉空军石家庄医院脑外科成功地为一位沉睡了十一年之久的“植物人”谢小丽施行了开颅手术的消息,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当即采访了主要手术者——该科副主任张蕴增同志。张副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十余年来的沉睡情况,他们的诊断、手术以及对患者今后命运的估量等。我写出初稿,请张副主任阅后,又征求了家长的意见,最后,请该院院长林岳云同志审阅。他建议,对患者再观察几天报道为宜,所以,此稿直到8月12日下午才寄出。  相似文献   

9.
关于防止“一稿两投”问题,确如此文所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期刊的编辑和作者通过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来求得妥善解决。本刊接受建议,首先从编辑部做起,今后每当出现稿件较多、人力紧张而不能在限期内肯定采用与否时,先发函向作者说明并致以歉意,同时也恳请作者予以谅解,共同配合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10.
去年7月26日,我获悉空军石家庄医院脑外科成功地为一位沉睡了十一年之久的“植物人”谢小丽施行了开颅手术的消息,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当即采访了主要手术者——该科副主任张蕴增同志。张副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十余年来的沉睡情况,他们的诊断、手术以及对患者今后命运的估量等。我  相似文献   

11.
“来稿一律不退”,竟然成为一些报刊约稿、征文的一条成文规定,你行我效,尽管这是一厢情愿的。其实,稿件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编辑应该理解。你看,有谁(特别是“无名氏”作者)不是怀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心情投稿的!这可是一种真诚的信念,希望由此觅得知音。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向以“尊重知  相似文献   

12.
“来稿一律不退”,竟然成为一些报刊约稿、征文的一条成文规定,你行我效,尽管这是一厢情愿的。其实,稿件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编辑应该理解。你看,有谁(特别是“无名氏”作者)不是怀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心情投稿的!这可是一种真诚的信念,希望由此觅得知音。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向以“尊重知  相似文献   

13.
向勇  刘国栋 《编辑学报》2002,14(B11):58-59
分析“一稿两投”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止“一稿两投”的具体措施。“一稿两投”主要由评职称和报成果奖等因素造成;期刊编辑部主动查阅作者所发表的文章、强化与作者间的约定并加大宣传力度,是杜绝或减少“一稿两投”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培富  刘洋 《编辑学报》2017,29(1):23-26
近代中医期刊勃兴,作为中医传播的媒介,学术交流的渠道和“中西医论战”的平台,中医期刊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代中医期刊中大量文章在保持完全不变,或稍加调整的情况下,在不同期刊甚至同一期刊上反复刊载,且文章和作者数量都远胜于当代.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法律制度、学术体制有关,这实质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殊的中医学术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5.
查阅专业资料时 ,我时常碰到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在两种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有时有所改动 ,有时基本一样。这种“一稿两投”现象 ,很让人感慨。“一稿两投”当然远非今日才有。“一稿两投”责任到底在谁 ?怨作者吗 ?似乎不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 ,也有投稿的经历 ,深知投稿的滋味。我认为 ,大多数作者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也有相当的职业素养 ,明白“一稿两投”的危害 ,绝不愿意随便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且发文所得稿费少得可怜 ,多发一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实惠。因此作者实在是有自己的苦衷。“一稿两投”怨编辑部也不妥。现在国内专业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6.
从“一稿多投”至“一稿多发”的缘由与发展,阐明了作者的多投与编者多发的社会背景,随着科技期刊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撑,电子网络版的发展,著作权管理的相应完善,多投与多发问题才能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7.
同一稿件在不同媒体上发表,或在多家出版社出版,即“一稿多发”现象(正规转载除外),是编辑们最不愿看到的。因为对于报刊社来说,肯定  相似文献   

18.
报纸又纷纷涨价了,涨价风潮缘由新闻纸大幅涨价所拉动,自然涨得有理。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常看到一些由媒体制造出来的“新闻”。譬如,几个记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百元钞、信件或其他物件“丢”在人流量较大的场所,然后躲在暗处盯梢,看“鱼儿”上钩没有,结果有不少人捡到物品后就据为己有了。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记者们立刻就得出结论:社会公德正在日渐衰落,并呼吁全社会对此进行反思。 此类“新闻”经过编辑精心策划,记者用心执行,加上罗列的“个案”,看上去已经达到了“饱含社会责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在数字出版舞台上,从来不缺少主角。如果说2010年是"电子书元年",那么当时的主角便是各大品牌以硬件为依托的电纸产品。然而,改朝换代来得那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