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即体现了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根本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根本特征。一切历史现象只有达到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即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合理性。明确这些对于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具有五大特征,即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它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理论成果上的内在一致性:它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明确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并坚持把它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新胜利;它的实践性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基础、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它的开放性则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方向和时代立场。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对巩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具有重要贡献: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在伦理价值层面上,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层面上,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阶级性、群众和现实指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认为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是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的依据,是各种利益矛盾统一的基础。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实践要求我们树立一种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以指引我们正确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文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真理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作为新时期最高价值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的特点,即:强调认识的实践标准与实践结果的价值标准的统一;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目标追求和意义求索,人的发展既是实践与价值相统一的体现,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社会主义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寻求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而科学发展观则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9.
团结带领人民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擘画的重大战略目标。美好生活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关联,两者不可分割、内在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贯穿着党带领人民奋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主线;从价值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建成,始终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实践维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注重处理好五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一项强本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环节。其主题鲜明,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坚持五个"统一"上,即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统一;坚持理论武装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武装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武装的正面教育和引领社会思潮的统一;坚持理论武装的科学性和大众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总结历史 经验,是邓小平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论原则。(2)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邓小平揭示社会主 义本质的方法论基础。(3)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把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和判断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阐述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著作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把共产主义价值观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 ,把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为一体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也反映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在对科学和科学性的实质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文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文性的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其理论创新点,有利于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强对我党理论的科学认识,为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理论支撑。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在于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实现了客体取向的规律性与主体指向的人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从理论上厘清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原因所在。科技异化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科学对于价值的偏离,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科学本身内含的价值性。科学是真善美的潜在统一,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正向的。造成科技异化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的创造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价值和创造性实践辨证统一的理论视角,以邓小平开创并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论述了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以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为实现途径和实现动力,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评价标准的创造价值观,并分析了邓小平创造价值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本特征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区别源于事实认识和价值的区别。事实认识要求科学精神。价值认识要求人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的是工具理性,而人精神体现的是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之间并不是直接对立的,坚持科学精神和贯彻人精神可以统一起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关键是重新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说到底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动力如何互动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利益的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价值认同是个人的合法利益。从行为主体、行为领域和行为本身来看,价值理性道德和工具理性道德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典型理论最基本的观点之一。而当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特征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并且在人性、人情和人格方面塑造符合理想美,以达到人物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理想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从全新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实践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理解 ,体现了对继承和批判的辩证思考 ,体现了对本质的静态规定和动态规定相统一的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我们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