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DAST测试调查了重庆市883名中小学生的科学家形象,以调查中小学生心目中科学家的内在和外在形象、学生科学家形象的来源、"我们周围的科学家"和学生最崇拜的科学家.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家刻板印象.多数学生认为科学家是男性,年龄在50岁左右.小学生的科学家刻板印象高于中学生.教师、教材、大众媒体等应进一步削弱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还原科学家的人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自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的号召以来,媒体上讨论战略科学家的文章很多,多数文章是讲最高层的战略科学家多么重要和如何培养高层战略科学家。但是,战略科学家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梯队,顶尖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只能靠“时势造英雄”,不是特殊照顾和刻意培养出来的。对多数科技人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科技战略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科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06-1610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背景、履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途径、培养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由于科学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注重科学家通过构建良好的道德自律机制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强调通过科学家本人培养科学良心来提高社会责任感;而西方国家则由于科学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才引发了对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广泛讨论,通过科学共同体制定准则来规范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注重通过专门机构培训科学家道德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伦理道德仍基本属于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统计得出,约25%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出生在北方,约75%的出生在南方。科学家们多成长于知识型家庭之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已故的科学家当中,有近四成的科学家年寿介于74~84岁之间,有63.27%的人年寿介于70~89岁。在1900~1919年间出生的科学家占中国现代科学家总数的59.94%。  相似文献   

5.
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是优化战略科技领域布局和改善战略科技资源配置的关键,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迫切需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文章阐释了战略科学家的基本特征,认为战略科学家应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突出的跨学科理解能力,卓越的科技前瞻能力和敏锐的辨识能力,卓越的组织攻关能力和杰出的领导力,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文章研究认为大的科研平台、大的发展趋势和大的科研任务是成就战略科学家的关键;崇尚创新、倡导包容和多元文化、重视教育和自主科研、强化基础研究是引导、培养和支持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基础。战略科学家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不断锤炼成长起来的,未来要推进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制度建设,构建体系化的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制度,健全全生命周期的战略科学家成长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中科学家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系统回顾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形成、发展和演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最终依赖于工程科技人才。企业科学家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企业科学家的提法,是人才驱动创新的理论突破。企业科学家的评价标准将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对浙江省企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问卷调查,提出企业科学家的能力标准,对企业科学家的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企业科学家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视剧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载体,对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主题、人物、叙事和表达四个方面分析电视剧《山海情》中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提出新时代面向公众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建构立体生动的科学家形象、讲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家故事、加强科研科普机构与影视机构的合作、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协同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金秋科苑》2010,(11):126-127
李德华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 贵刊办得不错,尤其是“科技巨擘”栏目,我很喜欢看。在这个栏目中,你们相继报道了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很好,可读性强。希望贵刊能进一步做好这个栏目,更多的报道老科学家的事迹,展示老科学家的风采,因为这些老科学家所展示出的学术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科学家学习的。希望贵刊越办越好,真正成为科学家的知心朋友,成为宣传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因为对科学世界的更多关注,科学家总是处于一种孤独状态之中.这种孤独使科学家倾注于科研的努力表现为一种大众眼中的反常。当这种努力达至一种极致而有所成就时,又形成一种令科学家自身所惊异的反常。但科学家所表现出的这些反常,却恰恰是科学家正常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今日科苑》2010,(11):126-127
李德华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 贵刊办得不错,尤其是“科技巨擘”栏目,我很喜欢看。在这个栏目中,你们相继报道了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很好,可读性强。希望贵刊能进一步做好这个栏目,更多的报道老科学家的事迹,展示老科学家的风采,因为这些老科学家所展示出的学术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科学家学习的。希望贵刊越办越好,真正成为科学家的知心朋友,成为宣传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霁堂 《科学学研究》2003,21(6):591-595
以历史为线索,探讨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之关系,指出:科学建制化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有互动关系,科学建制化程度决定科学家科普责任内容,科学家科普责任的发挥又促进着科学建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21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数量的排序-频度分布和规模-频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揭示了高被引科学家排序位次与论文数之间的负指数函数关系,三分之二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在100-400篇之间。对高被引科学家年均论文产出力的研究发现,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SCI论文数量约为7篇,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论文产出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较辨析,提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十个延展子议题,为拓展战略科学家深层次学术探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和政策转化等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档案工作一直发挥着“保存科研历史,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为祖国发展献身的科学家,形成的科研档案、实物档案、名人档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时期的科研单位,需要多项举措助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各国政府决策过程中 ,科学家的参与现象渐呈普遍。该文初步分析了科学家参与政府决策的基本动因 ,概括了科学家参与政府决策的基本形态 ,并认为对科学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及其作用应当辩证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立 《发明与革新》2014,(10):30-31
发达国家在激励科学家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上有许多有效方法,比如他们的科技社团十分热衷于帮助科学家树立对纳税人负责的意识,科学家从事科研的经费来自纳税人,科学家需要通过科普等方式对纳税人加以回报,否则很难持续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2014年、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材料科学领域中国入选科学家为样本,采用描述统计、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主要对科学家与产业界合作性学术研究情况和趋势、合作性学术研究与其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科学家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呈扩大趋势,与境内高校合作为主,与产业界合作加速;(2)与产业界合作研究的科学家学术绩效更好;(3)科学家合作性学术研究数量与绩效正相关关系显著,且指向"马太效应"。最后对以产学合作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家参与合作性研究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可否从事军事科学研究?本文在陈述两种对立观点的理由以及科学家面临两难选择的基础上,认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也许是: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何去何从。最后讨论了从事军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对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这一群体逐渐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从科学家层面出发,对高被引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开展研究。基于科睿唯安2019年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美国高被引科学家在推特中粉丝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了他们在发文量、高被引论文量和被引频次三种指标下粉丝量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量较高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学术成就可能是影响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仍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