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芥川龙子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短篇小说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蜜桔》独树一帜,它是芥川作品中唯一的一篇对人生报以微笑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正>创意阅读旅程最后一站,我们将去拜访一位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上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在他去世后,日本专门设立了“芥川文学奖”,用于奖励文学新人,足见其在日本文坛的影响力。芥川龙之介最主要的成就在短篇小说,他一生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橘子》《山药粥》《傀儡师》《河童》等。另外,芥川龙之介在随笔、小品文、游记、  相似文献   

3.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66):28-2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十多年的短暂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罗生门》、《鼻子》、《地狱图》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代表作,阐述其历史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地狱变》是他的典范之作,从叙事学话语体系中叙述情境的理论来看,"讲述"的叙事方式,独特的双重聚焦正是这篇小说叙事魅力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存在于矛盾对立的社会现实中,他孤独,彷徨,绝望的灵魂,构成了他无法维持理想追求的精神痛苦及个体存在危机。章立足于矛盾对立的视角,围绕物质天堂与精神地狱,渴望认同与排斥隔离,灵魂守望与理想破灭这三对矛盾,探寻霍尔顿人生的迷失。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04,(3)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珍贵礼物是宽容,人生最可怜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自欺,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奉献。(摘自《深圳商报》)人生之“最”  相似文献   

8.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9.
小说《主角》中的主要人物忆秦娥有一种“倔”的性格特征。这种倔强之气让忆秦娥能在绝望中坚韧地反抗生活中的苦难,也让这个放羊娃在秦腔艺术领域终成一代名伶。在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中,主要人物温如风也展现出了“倔”的脾性。温如风一直倔强地走在上访的道路上,他希望以倔强地上访来抵御欺辱。这两个主要人物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倔强,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上升到了普遍的存在形式——“每个人都要在反抗绝望中获得存在的意义”,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所褒扬。  相似文献   

10.
蛰伏八年,麦家携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回归大众视野,小说摹写了英雄上校与普通少年“我”的命运浮沉与精神向度。浙江山村承载并演绎着人物的传奇故事,也蔓延着危难与悲剧,展现了人物的存在之困和精神之殇;诱发悲剧的缘由是人性暗面滋生人言可畏、“他人即地狱”以及深刻的负疚感;小说不限于探寻“病因”,同时也为其寻获疗救的“药方”:设置救赎机制,建构人物“心灵乌托邦”。小说暗含了绝望与希望的辩证关系,并探索绝望之后的希望,传递着“文学是人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新的挑战。《沧浪之水》借助池大为人生变奏曲的叙述,描写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说与不说、自由与不自由、得与失、角色与反角色、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态,展示出知识分子灵魂的焦灼与裂变,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于1902年4月间到日本留学。他说自己是“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和其他进步留学生一样,鲁迅除学习日文以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并许下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4.
1926年5月16日,鲁迅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22日发表于《语丝》,副题曰“野草之十四”,后收入《野草》一书。此文与《野草》中许多篇什一样写梦境,大部分篇幅是记一个“魔鬼”的话,这“魔鬼”说他统治下的地狱是“好地狱”,而一旦“人类”战胜了“魔鬼”,“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地狱里的鬼魂将更加不幸,云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很早就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人员往来传播到日本,在日本也变得广为人知,影响到诸多日本作家的创作。日本近代文豪芥川龙之介的部分作品,就深深受到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小说《河童》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河童》与《桃花源记》两部作品内容的相似之处,结合作者的身平经历,探究《桃花源记》对《河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今昔物语集》中的地狱观念是日本本土灵魂观念与佛教的地狱观念融合后的产物。地狱由地下变为地上,在地狱里没有成体系的审判系统,地狱的审判者处于丰隐身状态。堕入地狱后的救赎手段也由自力救赎变为可依靠他力救赎,灵魂甚至可往返于地狱与人世间,这些特征体现出日本平安后期佛教逐渐平民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从散文诗《野草》出发,选取其中的六篇文章浅谈鲁迅在军阀混战时期内心不知前路何方,却于绝望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鲁迅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他不知道打倒黑暗后是否仍是黑暗,这让他对自己有一份怀疑。由于这样的情感,他的内心饱受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绝望相互纠缠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有一份超越,抛却希望和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依靠地坚守可贵的战斗信念,独自反抗绝望,独自寻求前路,独自“向前去”。  相似文献   

18.
《边城》之美。不独在湘西风光、民俗人情,更主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人生.有多种形式:幸福的,苦难的;高尚的,卑下的;优雅的,酷烈的。人生形式的不一代表了人与所处世界关系之种种,而《边城》呈现给人们的,正如作者沈从文所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张永亮 《文教资料》2012,(16):27-29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发表于1918年,是根据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欢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本文通过梳理良秀画《地狱变》的时间历程,并通过文本引证结合对良秀人物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良秀的至上艺术之旅,即"睁着眼"而不是"回首"去寻找至上艺术。  相似文献   

20.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