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何兹全欧洲所谓的文艺复兴,是在15世纪开始的,一般把意大利但丁的《神曲》作为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16世纪,文艺复兴就在欧洲各地开展起来。欧洲文艺复兴,是指复兴古代希腊文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史学家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  相似文献   

3.
1999年 1 2月 2 0日 ,位于中国南海之滨、面积只有 1 6平方公里的澳门 ,一度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那里举行着被诗人形容为游子回归母亲怀抱的盛典。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也许只是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而学术文化界对澳门的兴趣则更为长久和广泛。从 1 6世纪中期开始 ,澳门这个狭小的半岛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扮演着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角色。它成为中国与欧洲诸强交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剧。由此形成的澳门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  相似文献   

4.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六世纪到明末的一百多年间,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沿着印度洋新航线来到中国,中国人因此开始了直接接触和认识欧洲的历程.本文梳理明季中国人对于欧洲史地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四国形象的最初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明季中国人欧洲认识具有"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疏离西方宗教神学"以及"沉湎于传统帝国最后的文化优越感"等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15世纪末期,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西交通再度复兴,展开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新纪元。中国重新经由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外交使节的笔述、口传再次唤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6世纪中叶开始,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拉开了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接触和对话的序幕。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来华传教士在欧洲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展开了对中国的研究,用西文写作的各种作品,为当时的欧洲提供了关于中国较为准确的信息,构成了欧洲早期中国  相似文献   

7.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9.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10.
欧洲古典音乐是从16世纪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贝多芬是欧洲古典音乐主要的代表人物。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贝多芬,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悲惨的命运使他用音乐来与命运做斗争。受前两位大师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结合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作品,是欧洲古典音乐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谈到 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 ,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 :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 ,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 ,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 ,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 Francois  相似文献   

12.
欧洲汉学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历代欧洲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多方面内容,至今仍对欧洲主体社会认识和研究中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入门和奠基作用。从13世纪末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远涉重洋,以“世界一大奇书”《东方见闻录》揭开元帝国神秘的面纱,到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利马窦等人率先以拉丁文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向西方推介孔子的儒家学说,到法国文豪伏尔泰醉心地将中国京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话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都有汉学家的功劳在里面。几年来,与欧洲的汉学家接触得越来越多,来往得越来越密切,切实感受到欧洲汉学家对中国的情感和他们在中国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达成共识,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举凡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无一不是文化力的作用推动社会最终完成质的飞跃。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  相似文献   

14.
澳门访书     
半个多世纪前的1948年,我曾随父亲钟敬文及母亲到澳门柯麟医生家小住,依稀有那么一股恬静的绿洲印象留在脑海中。好容易到2001年,我才有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重游澳门,寻访那久存心头的点点留痕。不过我在似曾游逛过的古老街道上匆忙穿行三天,我兴奋的心情却降到了冰点,原因就是我没有找到澳门任何一间图书馆!特别是连我童年小住的老房子也找不到了,这让我懊丧不已。近20多年来, 我的足迹所到过的城市,从来没有找不到当地图书馆的情况,而我更是清楚地知道,190年前正是在这里出版过中英文对  相似文献   

15.
17—19世纪,澳门以及与它密不可分的广州在中西关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代的西方人有过不少对亲历事件的记述。它们虽然零乱,却是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又不见诸于中国官私史书。本文介绍了几位当时西方的官方代表、商人和旅行家的记实性著作。它们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澳粤于此期间在中西关系史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庆澳门回归     
三豪江呜口因四百春,金欧失却暗销魂;冷月愁结幽子桥.大三巴牌亦蒙尘。喜速世纪重开日.经天纬地气象新;国有威仪归玉璧.神州无处不歌吟。庆澳门回归@郑振杰$中国报道杂志社~~  相似文献   

17.
欧洲对华舆论的阶段性变化 直至21世纪初,尽管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欧洲对华舆沦日益关注中国的变化,但与当时“无条件接触”的对华政策相呼应,始终渗透着浓厚的文明优越感,以批判一引导一促变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正>法兰西民族大概是欧洲人中对中国怀有最为特殊之情感和认知的民族。法国是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欧洲国家之一。大约十三世纪,法王圣路易就曾派出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前往拜访成吉思汗,试图与中国联手对付穆斯林。而出生于北京的景教(即基督教)教士索玛(Rabban Sauma),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国派往巴黎以求会晤法国国王菲利浦的使者。中国在当时被法国视为一  相似文献   

19.
澳门望德堂规划研究是源自1999年为欧洲研究学会举行的"创意产业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检视澳门望德堂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及实践的十年,展示了城市规划如何与创意产业、文物保育及再利用,以及在实践中,政府、团体、专业人士及居民各方的投入和参与,对规划案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 ,澳门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 ,曾起过特殊的作用 ,从中国文化史角度看 ,澳门是东渐的西学在中国的第一着陆点、植入点和散发点。那些传播西学的传教士如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朗世宁、马礼逊等都是首先到澳门 ,然后才由澳门到中国内地。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