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在古代小说,特别是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中,常常通过神奇的幻想方式,把人异化为花妖狐怪、神仙灵祗等非人;或者把非人的飞禽走兽、昆虫鬼魂等异化成人。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叫做幻化。如:《聊斋志异》在表现社会人生和描写自然万象时,“幻化”是一种最常用的艺术表达方式。随着人与非人的互化,人间、冥界、梦境、异域也随着发生跳跃与转换,扑朔迷离,千奇百怪,变化万端。但无论如何幻化,都是人间社会的投影,都体现出一种热爱人生,寄希望于人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思想特征。对此,本文将作如下申论。  相似文献   

2.
何梅琴 《天中学刊》1998,13(4):44-46
民俗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索《聊斋志异》中的民俗内蕴,并借此挖掘出作者的创作基础及其动因,即借民俗以写伦理道德,借幻化鬼魂以写人间不平,在谐谑中嘲讽丑类……做戒愚俗,敦化薄俗,挽教世道。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志怪小说的顶峰之作,但其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显然不是局限于描写人鬼狐妖的爱情立场,在《聊斋志异》中,每一个小故事都体现着作者蒲松龄对于现实社会的某种反思:恋爱自由、个性解放、惩恶扬善、人间至情。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蒲松龄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一部亦幻亦真的浪漫主义作品。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对幻想的超现实非人间的内容描写,寄托作家理想,抒发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由于它描写得“合情合理”所以具有较坚实的艺术真实性和强大的艺术魁力。本文据此对《席方平》、《叶生》等片断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神怪、鬼魂的描写触目皆是,历代不绝。《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专门的神魔小说就不用提了,即便是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神怪描写。对于《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描写,评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8.
谈谈游仙诗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游仙之作,往往通过神话幻想、高士超人的描写和对游离恍惚、如入梦幻的神仙世界的憧憬,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用以发泄自己愤懑抑郁的感情。这种诗体,早在《楚辞·远游》中就有所体现。汉末到魏晋六朝,道教渐兴,玄学流行,鬼道愈炽,幻想要超越人间而描写神仙的作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的《窦娥冤》和课外读本的《哈姆莱特》都有有关鬼魂的描写,这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譬如,对于鬼魂形象的理解历来就是学生热衷于探讨的一个难点问题。下面将对两剧中的鬼魂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以企有助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助现实未有之鬼狐来表现生活应有之内容,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虚幻的世界中得以实现,让人感觉到生存的希望,蒲氏笔下的妖鬼狐精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人的意志和理想。其中的《窦女》和《聂小倩》便通过鬼魂复仇和鬼魂报恩两个故事寄托了蒲氏对人世间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