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分析英、汉语中动结构的非典型性基础上,认为藏语中动结构也可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典型的中动结构是受事做主语并且有修饰语,非典型的中动结构是用工具、处所和材料等间接格成分作语法主语。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动句包括典型的非事件性,表层主语可以是动词内论元经移位而到达主语位置反映主语类属特性的句子,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即表层主语并不是动词的内论元,而是充当表示工具或地点类的短语,我们称为工具中动句和处所中动句.学界对于英语中动句的特征的看法也不太一致,但多数研究者还是有共识的.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结构进行对译.  相似文献   

3.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5.
中动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且又比较特殊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却表状态,其主语NP经常由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来充当。本文即以转喻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聚焦汉语中动结构中主语NP的论元角色,关注其语义转移的运作过程,从语义层面解释其论元角色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菲尔墨(C.J.Fillmore)语义格理论为基础,对存在句的语义结构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汉语存在匈中的谓词都是动词,没有形容词,且都属于双价谓词,就其性质来说,又可分为单纯存在谓词、状态存在谓词、姿态存在谓词、动态存在谓词、动作存在谓词等五类。存在句的语义中至少有处所格、当事格、受事格、工具格、施事格、结果格六种。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9.
处宾动趋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本文以近二百万字的书面语言材料为依据,考察能带处所宾语(Np)的动趋结构(V·Vd)的特点和分类.所谓趋向动词(Vd),是按一般的说法,包括“上”类、“来”类和“上来”类共二十六个.  相似文献   

10.
在“V着”类处所主语句中V与其补语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关系,结果导致句子格式可以分化成L1和L2两式。但V在语义上要受制于整个格式的识解需要,在去时间化或轻动词化的程度上体现出不一而足的梯度特征(静-静/动-动),因此句式在与其他异类共同演绎概念者的不同识解方式时其自身内部也被投射上识解方式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的中动现象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至今也难以达成一个共识。首先关于是否存在中动句这一说就很有争议,有人认为存在中动句,并有其独特的句式和语义特征,另外则有人认为中动句就是普通句式,不存在需要独立划分出中动句的需要。在前面一种说法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中动句动词定性,以及中动句结构的界定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非范畴化角度来研究中动句,鉴于中动句的复杂性,我认为单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解释其本质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原型范畴理论,以求得一点突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其语义、句法特征和论元角色及构句限制等方面,很少涉及中动构式的生成及其认知发生机制。本研究重新审视了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了中动句句法语义的冲突及融合,发现存在于人类概念结构中的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形成新的概念:中动构式源于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整合,是人们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校园网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设施,在总结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探讨——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变化,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制订相应的策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紧迫.本文认为,进行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必须做好中小学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处理好中小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利用多种途径筹措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储备、分流、共享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动词拷贝结构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特定句式,其中所包含的两个动词性成分是具有相同句法地位的结构体。通过典籍中相关构式成分的演化、附加语分布、体标记附着等证据可以证明,动词拷贝结构的生成是基于无形并列模式下的移位推导。  相似文献   

17.
Middle Construction(MC)is a special language sentence structure.It exists in English,West Germanic languages and Indo European languages,etc.It has a unique form and meanings.In recent years,Chinese verbal MC research is a hot topic and many Chines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totally same structure form of MC in Chinese as well.However,that is not true.  相似文献   

18.
中动结构是处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传统语言学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特点、生成机制和选择限制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以 WH—移位为理论框架,对英汉中动结构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Chomsky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1995))为理论基础,对“给”字句进行句法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假设:句式生成时其合并顺序遵守Grimshaw提出的论元层级结构;在多标志语结构(MSC)中,宾语提升以核查泛动词的强名词特征并使自己的格得到核查,但在有两个宾语的情况下哪个提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以具体的特征核查要求为条件,经过系列语义搭配和句法操作。最后发现S1和S4的差则是同一结构在生成过程中由语义和句法方面受到限制所产生的结果。S2的生成这用V’reanalysis。S3中的Gei+Np2仍看作动词前修饰语。这一系列操作既符合MP最新精神。又避免了前人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构式语法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发展迅速,成为汉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参考汉语言研究的权威期刊中有关构式语法的研究,从理论的引进和初步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三个层面对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进行回顾,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未来的构式语法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