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潘光旦先生一生涉猎广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二、潘光旦如是说   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   ……  相似文献   

3.
钩沉     
《教育与职业》2012,(1):108
●1967年12月9日社会学家潘光旦逝世潘光旦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江苏宝山人,1899年出生,1967年12月9日去世。潘光旦1913至1922年在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1922年留学美国,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各大学讲授心理学、优生学等课程。曾担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盟常委。1934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等。潘光旦十分重视优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把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宝山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务领导,研究社会学、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史等,卓有成就.  相似文献   

5.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潘光旦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与他留美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他受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影响也较大。潘光旦认识到了当时大学通识教育的不足,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但又不否定专识教育。自由教育是要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和技术家。大学应该增加通论类课程并延缓分院系时间。潘光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施行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樊彩萍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98-102,121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之久,是清华师生公认的对清华大学发展最有贡献的校长。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他的“通才教育观”、“大师论”和“教授治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2008,(3):12-13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堂获学士学位。1922-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大学任教。先后在上海的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等校任职。1934年回到母校,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之一。一生涉猎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主编徐中玉教授把《大学语文》课称之为“通才教育的基础”。他指出,“所谓通才,乃对专才而言”,即“那种既有一技之长,又兼有广博的知识,既能适应某一方面的专业需要,又兼有经营管理、组织领导、应变释难等能力的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需要大批这样的“通才”。而培养通  相似文献   

10.
潘光旦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他一生中,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于职业教育,他以客观的态度、创新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又把握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实施的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潘光旦又是一位自由教育论者,他试图寻求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统一,有着同时代职业教育倡导者对职业教育问题论述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1.
潘光旦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职教论坛》2007,(3S):61-64
潘光旦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他一生中,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于职业教育,他以客观的态度、创新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又把握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实施的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潘光旦又是一位自由教育论者。他试图寻求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统一,有着同时代职业教育倡导者对职业教育问题论述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思想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和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教师在提高办学水平中的作用,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从“大师论”出发,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他实施“民主治校”,“教授治校”;他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他的上述思想和举措,大大提高了30年代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并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大师级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3.
潘光旦是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他将优生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并结合孔门社会哲学思想,提出“位育”的新概念。《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安所一,乃一切生命之大欲,一个人,一个民族,都在求其“安所遂生”,即求其“位育”,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求人生良好的“位育”。  相似文献   

14.
潘光旦先生(1899年-1967年)辞世已近40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知道潘光旦的,大多是从他翻译的英国学者霭理士的著作《性心理学》开始的,至于再晚些的小辈,知道他的并不多。潘光旦美国留学归来后,曾先后任多所大学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为人宽厚,豁达大度,上大学时不幸右腿截肢,靠拐杖走路,但他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动荡的时代里勤学苦读,笔耕不止,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试图找出一条民族强盛之道。他对优生学情有独钟,但他所做的研究又远远超出了优生学的范畴。遗憾的是,他所处的时代使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呼应无人。思想者是寂寞的,每一个巨变的历史时刻,都会有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被牺牲,而这些人大多是有着聪颖才智敏锐眼光的极其优秀的人。潘光旦被折磨去世,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本文介绍了潘光旦先生的一些生活细节,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大学者的品格和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5.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经验,提出大学的双重目的是教学和科研,二者并重。采用通才教育的理念培养高级人才,倡导学术自由,这些思想都值得我们吸收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梅贻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期,清华大学人才辈出。其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也为后人所称道。对梅贻琦先生教育思想的探讨,有助于缓解"钱学森之问"所带来的焦虑。这其中的通才教育、大师论和"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的启示在于:以通才教育培育学生,以大师论加快办学模式创新,以"教授治校"启迪高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共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米尔顿·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任尼克松私人经济顾问。他著有《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年),《自由选择》(1976)等二十多部著作,在《资本主义与自由》的“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一章和《自由选择》的“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一章中,较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投资关系的教育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在清华实施通才教育,这既与他留学美国,接受英美教育思想有关,又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通才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各门知识之间的“通”,而且要求做学问与做人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9.
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贻琦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为清华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是从他的治校理念、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等方面对他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子被禁锢两千多年,急于依靠教育求得自身的独立,又难免太过火,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潘光旦先生在优生学的基础上,以"位育"的眼光看待男女两性差异并以此提出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新母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