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又是一种教育精神。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权利。因此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研究型课程)的常态化""重建学校文化:创造‘研究型学校文化’"。而这一切均需建立在新的教育信念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探究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又是一种教育精神。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权利。因此,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这意味着: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学科知识,发展对学科的内在兴趣;让学生探究并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教育法律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教育立法、教育活动、教育行政和教育司法意义,并能够体现教育法治基本精神的行为准则和法制原理。依据成为我国教育法基本原则的条件,我国教育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应该有四项原则:保护教育权利的原则;有利培养人才的原则;维护教育公益的原则;综合为治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5.
探究精神是一种主动学习、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努力创新的精神。大家知道,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残了人的精神自由,压制了人们探究、创造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教育改革中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性质是教育民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基本方向是: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每一个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让课程决策走向分权,实现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权力的分享、互动与融合。就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彻底摈弃"凯洛夫教育学"的传递主义和训练主义教学体系;改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虚假探究"和"虚假对话"倾向。为此,我们需要将教学理解为师生合作进行的真实研究,其根本特性是关系性与探究性;需要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学校学科"的主体;需要把教学变成学生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构建适应信息时代、民主化时代和知识社会需要的"新教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义务与责任造成"义务异化",并忽视公民权利意识,这导致公民品质的丧失。权利与义务之间本是矛盾存在,但另一方面,义务却又是权利的衍生体,有权利才有义务;对义务与权利的不同侧重在公民教育中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公民教育应坚持权利优先性,进行全民"权利启蒙",同时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权责共生,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探究精神是一种主动学习、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努力创新的精神.大家知道,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残了人的精神自由,压制了人们探究、创造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教育改革中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困境中挣脱出来,成为探究过程的主动者.在实践基础上,笔者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探究精神的做法有所感悟,简述于下,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9.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居中心地位。它不同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初等教育,也不同于以研究、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本科教学的中心内容,所有教学环节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而科学启蒙包括科学发现意识的觉醒、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科学钻研精神的培养。从科学启蒙的这个定义来说,显然,目前的大学教育未能在大学生中完成科学启蒙的教育任务。本文研究科学启蒙教育融入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以"多普勒效应"一讲为例介绍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在"双基"教育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启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教育与启蒙当属哲学研究的范围。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 ,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 ,既关乎体制 ,又针对人。作为本体的教育 ,乃是体现了哲学精神的教育 ,通过它 ,知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并内化为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权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天赋人权"原则,他认为妇女应当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公民权,并就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压制女性权力的言论和行为提出控诉。同时,孔多塞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妇女真正解放,关键在于启蒙和教育,让他们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层面的教育,希望借此重建社会价值共识、渗透美国人珍视的"美国梦"并进一步实现社会整合。在其"潮起潮落"的长期发展演进中,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逐步形成了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教育内容具有隐身化、教育目标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教育课程具有学术性与非正式性以及教育方法具有多样化与综合性等特点。研究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经验,可以在课程、方法、内容、目标等方面为我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实践与革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是我国近年来在人才战略上作出的重大调整,并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文化,文化启蒙仍然是我国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包括: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5.
自人类诞生起,自由就处于绝对领先的价值位置。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一种价值赋予,自由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关键词。启蒙时代以来,人的自由问题分异出了"完成论"或"终结论"的观念取向。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启蒙不仅凸显了自由的生命权利属性与人学意味,还暴露了诸种潜在的风险。在当代,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仍是一项未竟的启蒙事业。重申人的自由,既是超越启蒙现代性异化的迫切需要,也体现着教育成"人"的核心宗旨与精神理想。在这个普遍追求自由的世界,重申并阐明"人何以成其为‘人’"和"教育何以使人自由",关乎"教育何以成其为‘教育’"的根本合法性。而重铸教育的自由品质与启蒙性格,逐渐迈向解放的教育,正是进一步助推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使命性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即启蒙人成为理性的自由人,本文通过分析教育即启蒙,理性自由人中理性与自由的关系,进而从教育需要信仰、知识教育在启蒙教育中的正确地位、教育过程中是谁在启蒙谁三个方面尝试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启蒙培养理性自由人的问题,得出教育是通过知识启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使之从自然的自在存在变成社会化的自为存在的人,成为真正的理性自由人。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科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是制约一国全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灾后教育重建是一项应急性与长期性并存的工作,科学合理的教育重建规划对于灾后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巴基斯坦在地震后迅速地开展了有效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重建规划。该规划注重时效性、针对性与差异性;注重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性的发挥;注重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的处理,对于我国制定灾后教育重建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技术促变教育"的呼声逐渐演变成各国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实施战略。承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划,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本沿着"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脉络发展,同时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色,这些特色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本土化发展的独有特质与形态。纵观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向了重塑教育生态的阶段。我国要实现"教育变革"的目标,必然要快速响应"重塑"阶段的诉求,处理好公平与均衡的诉求博弈、素养的全面发展目标落实以及改革执行力的自生长的快速形成等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对此,我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极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