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地区17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的现状及特点。结果发现:(1)自编的《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年级差异显著,自我心理调控呈现逐年提高趋势;(3)学生干部自我心理调控分数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4)获得奖学金及其他荣誉的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评估分数显著高于未获得任何奖励或荣誉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的神经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3)神经质对心理弹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有显著预测作用;(4)核心自我评价在其神经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弹性之间也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使用心理资本问卷、自我和谐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4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自我和谐和学校适应三个变量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在心理资本与学校适应之间...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释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解释是指学习者向自身做出解释,以理解新信息的一种认知活动。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解释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更好,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解释效应”。文章从自我解释效应的影响因素,促进自我解释和自我解释的心理机制三个角度出发,回顾了以往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案例的辅导对象是一名缺少人际支持系统,自我认知匮乏,学习力不从心,身心倍感疲惫和压力的初二女生。心理辅导过程中,(1)采取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巧,协助孩子纾解“手机事件”引发的抑郁焦虑情绪,重点发掘孩子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引导孩子关注自我的感受和需求,具体化自我认知,构建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2)引导孩子尝试从学习时间、学习技巧和学习效率三个方面对学习过程进行关注,以求通过持续改变学习过程,可控化学习结果;(3)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心理老师的协助,引导孩子的父母觉知“指责型沟通”的不良结果,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具体化自己的交友需求,尝试搭建自己的人际互动系统,增强自己的人际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6.
用问卷法对福州市三所普通中学的524名高中生被试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和人格特征状况进行了测查,发现:(1)高中生被试的总体考试焦虑状况不容乐观;(2)学业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和人格特征这三者之间均两两存在显著性相关;(3)从三者的路径分析图可以看出,N神经质和E外向通过影响数学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高中生被试的考试焦虑;E外向还通过影响语言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高中生被试的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教师职业这一特点,重点分析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问题。认为要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须做到以下三点:(1)自我认识;(2)自我调整;(3)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心理表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部分。积极的自我发展既是学生三大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个体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对北京市5区938名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教师群体对学生自我发展指导的重要性和内容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2)在对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指导行为和指导效果方面,不同的教师群体之间并无显著差异;(3)在对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式上,教师认为结合学科教育在课堂渗透的方式最合适,且家庭教育影响很大。由此建议:在对教师进行学生自我发展指导的培训中,加强教师对学生自我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行为策略培训,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学段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加强家校沟通形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一塌糊涂BBS曾经是面向高校学生和公众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缘分的天空”版对高校学生交友具有相当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对一塌糊涂“缘分的天空”版热贴的个案研究,发现(一)网络交友的四部曲:发贴,跟贴,邮件或QQ私聊,见面,是“使用与满足”的典型;(二)征友热贴发生衰变的原因:网络作为工具,完成“全面撒网”的任务后,网络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变;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和技术局限性;(三)女性在网络交友中的特殊心理;(四)征友热贴具有群体传播的特点,能构成信息压力,趋同心理,内容同质。  相似文献   

11.
肢残者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提升其就业能力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兴技术和新的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工作自信心和工作效率。为探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就业能力问卷对342名肢残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肢残者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就业能力两两正相关;(2)除直接路径外,自我效能感还可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肢残者的就业能力产生影响;(3)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肢残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鉴于此,为了促进肢残者就业能力的提升,建议为肢残者设定可行目标和提供积极反馈,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重点完善肢残者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其社会支持力度;构建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肢残者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服务网络,提高其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2.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入侵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对子女的需求没有反应,并通过过度实施控制性的父母教养策略来给子女施加压力。从四个方面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父母心理控制的概述,包括父母心理控制的概念、与父母行为控制的关系和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父母心理控制;(2)父母心理控制的不良后果,包括内部化问题、外部化问题、学业相关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机制研究;(3)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的特征、子女的特征和环境因素;(4)父母心理控制的文化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父母心理控制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有关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在理智与情感、亲密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为了探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及冲突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在自我分化的四个方面,大学生情感断绝方面的分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自我立场,第三是人际融合,分化程度最低的方面是情绪反应;(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就会越消极,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越低;(3)冲突评价的三个方面"冲突应对效能"、"冲突威胁认知"、"冲突自我归因"和父母冲突特征的"父母冲突解决"方面可依次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4)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在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只有冲突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在女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34):4-6
本研究通过对沧州地区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人格特征和亲子依恋关系的相关关系,以及亲子依恋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沧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同一性延缓状态约占三分之一;(2)大学生同一性水平存在差异;(3)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具有预测作用;(4)大学生亲子依恋与同一性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自我知识组织的研究主要沿着五条路线展开:自我复杂度,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自我不一致。自我知识组织具有动态的特点,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也并非固定不变。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自我知识具有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特点。此外,目前对自我知识的研究还处于经验描述阶段,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自我知识组织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青少年儿童心理虐待、自我分化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96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间的两两相关性显著,自我分化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提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自我分化的角度进行相应群体的干预,并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供参考。即: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情绪与调节情绪;明确人际交往中的分寸与边界,改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量表法,以4所高职院校的349名高职学生为被试,研究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高职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整体良好;(2)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度上升,自我灵活性较高;(3)学生党员的自我和谐性较好;(4)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分别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8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3)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4)社会支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乐观量表和中文版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对9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乐观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增进了对父亲、母亲在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心理弹性关系上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认知,也对在家庭环境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活动理念】对于高中生来说,自我认知往往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学生会因为自我认识不清导致情绪、行为出现异常,甚至会被别人贴上心理有问题的负面标签。因此,心理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自我抱持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发现因自我认知不清出现的问题,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挖掘积极的自我。本活动从挖掘学生性格优势的角度出发,让其在活动中体验、展示、思考、行动。【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