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坊间各种版本的图书太多太多。或是聚焦他们的婚姻,或是重绘两人的才学。但如果真正走进梁思成学术,翻阅一本本翔实的《梁思成全集》,就会感到,还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该被低估更是不该被忽视的。梁先生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真实、全面、系统地披露于世,正是这个人不辍努力的结果,她就是林洙。  相似文献   

2.
李媛 《新闻世界》2012,(6):220-221
近来,8集系列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播出,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本文通过解构《梁思成·林徽因》对史料、解说词和影像三个元素的处理方式,试分析该纪录片的成功缘由,希望能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科技史上的闻人。梁思成有“国宝”之誉,林徽因有“寸女”美称。 梁思成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参加过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他为新中国首都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为保护而奔走呼告,为毁弃而扼腕痛哭”。林徽因,除了建筑学上的贡献──比如与梁先生共同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执教,共同考察晋冀地区的古建筑,写出高水平的调查报告,成书《中国建筑史》,还共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在美术、散文、诗歌、小说…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传记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多为后人敬佩地仰望先贤,或流于小说家言,关注浪漫情爱,虽各尽夸饰或敷陈之笔墨,读者看到的林徽因,却不免隔了一层以至好几层。美国作者费慰梅(Wilma Fairbank)的一册《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则很不相同,作者是梁、林同时  相似文献   

5.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1946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与梁思成等主张北京的建设,应该保存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设想修建"城墙公园".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的中国女作家在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除了张爱玲,恐怕就是林徽因了。张爱玲凭文字立身,以身世个性传奇。但对林徽因来说,文字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她自己最看重的建筑学方面,她的丈夫梁思成的光芒远远盖过了她。然而,到google一查,有关林徽因的条目居然也有168,000多条。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这个名词已开始渐渐为人熟悉,但要人们真正说得出名字的建筑师仍不会超过十个,如梁思成、林徽因、贝聿铭等等。能准确表述“建筑师”概念的人恐怕更少。1949年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将军,介绍建筑师的职业特征,指出建筑师不同于一  相似文献   

9.
<正>时人赞林徽因曰:"她受过正宗的欧美教育,说流利英语,写漂亮英文,按英国人习惯喝下午茶。"那自然是洋气十足的。同时,她又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戏剧,而且,在建筑学上还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甚至,有人说梁思成如果离开了林徽因,在建筑上是不可能有那么大贡献的。一九四九年十月林徽因等设计了国徽方案,一九五三年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雕刻装饰,一九五二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0.
微博     
《报林求索》2012,(2):57-57
<正>1、@陈志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令人愤怒。按照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理念,已经拆除的文物绝对不能再复建。拆除已经是错误,再仿造一个假古董就错上加错。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  相似文献   

11.
王军 《出版经济》2006,(9):10-12
历史见证了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那些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那些为了老北京而奔走的人们: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  相似文献   

12.
撞上林徽因     
洪烛 《档案天地》2012,(4):61-62
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他们简直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在他们的理解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  相似文献   

13.
微记录     
<正>@历史微距:琵琶又称"批把"。琵和琶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出;琶是右手向后挑进,因此称此乐器为琵琶。史载此乐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是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口袋野史:林徽因曾说她和梁思成出去考察古建筑,每次梁都让她过去和古建筑合影,她开始觉得开心,慢慢嫌累,这时候才知道,人家梁思成是拿她的身高当比例尺,以便记录建筑物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13,(12):58-62
提起民国时代著名的"才子佳人",一定绕不过三桩婚姻,其一,梁思成和林徽因;其二,郁达夫和王映霞;其三,徐志摩和陆小曼。至今,他们之间美丽动人的故事依旧在耳边萦绕,似乎写进历史的"民国奇缘",给后人平添了一言难尽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新闻,事后证明是一个乌龙事件.北京市文物保护部门虽然公开声明,从来没有允许拆除故居,但是,并没有对施工单位作出严厉的处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记者采访所看到的现象,并非拆除故居,而是在进行正常的维修工作.  相似文献   

16.
郑廷鑫  翁倩  杨潇  张徐源 《新闻天地》2010,(12):40-40,I0004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自然之子”梁从诫——这位78岁的老人在与疾病抗争数年之后,因内脏器官衰竭,撒手人寰。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也是耿直敢言的环保斗士。秉持着爷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那份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他率先以公民的名义为环境发声,为“无告的自然”请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4,(2):68-68
《城记》 作者:王军 三联书店 2003年10月 定价:58元 本书从北京的现实入手, 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建史中的 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将 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界名家 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作者:袁伟时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定价:59元 这是一部中国人了解自己命运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他生前有不少公案,比如关于拆除北京牌楼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争论,比如整风反右运动中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分歧,比如挖掘明十三陵定陵与郑振铎、夏鼐的争议,以及“海瑞罢官”所牵出的是是非非. 百年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论政与从政的平衡,也就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处理.显然,在吴晗身上,这一议题的答卷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抹杀吴晗在言论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记》(插图本)2003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记述北京城变迁史的作品,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出发,以50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等一批建筑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6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夜场专场拍卖会,拍卖"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总计146个标的,100%成交,总成交价人民币6709.215万元。其中共计有287件信札,包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件、康有为信札23件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人,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与林徽因定礼细节等;另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