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是探讨酒文化的系列论述之二。文章从“打窖造酒、文兴酒传、美醇润和”三个方面阐述酒都宜宾承扬不息的酒情习俗。指出:选窖精酿的酒业生产与追求醇和的酿酒理念相互促进、美酒润文风与美文传美醇的交融合一,形成了酒都民众纯美的谐和精神。这种“和美”精神,是对《周易》“大和原理”的实际运用,是中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优秀文明在地方文化中的物质与精神性的体现,是宜宾美酒代出不穷、传扬世界的文情民风基础,是孕生华夏“酒都”的精神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人民公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是针对现实“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但其文化渊源却相当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大同太平、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在当前,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基因,必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华夏传统“侠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拓展、阐释、升华而使“侠”这一颇具中国文化思辨痕迹的生命范式成为历史演进的审美标识并张扬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故而“侠”这一独特的历史群体就为“温柔敦厚、淡泊温馨、宁静致远、修身养性”的儒、道、释主流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元素和性灵品行。即凭借行侠仗义、放纵不羁、浪迹江湖的现实途径追寻本真、体验自由、获得情趣,从而使华夏国人始终洋溢着自由、温馨、恬适的生命愉悦。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孝悌为本、仁爱友善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感之基,重人远神、天下己任是国人担当精神之源,礼让诚信、人文化成是公民道德教育之本,追求公平、崇尚正义是社会秩序之基石,尚中贵和、万物化育是社会和谐之秘诀,变易日新、自强不息是改革创新之动力。  相似文献   

6.
华夏龙作为民间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以及炎黄子民的性灵偶像,始终深刻地蕴藉着强大的象征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意蕴悠长、延续亘古、温雅恬适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华夏文化演绎中所生成的龙的人文印迹无处不在,并使得民间承继的龙习俗信奉最终建构了文化苑囿的精神底蕴、生命主质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文化,便必然要联系到传统,因为文化既然是一种积淀,它必然来自于传统。然而我总觉得,用积淀来喻指文化,似乎过于消极,要使人去联想到淤泥和灰尘,而文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充满着生命力的,其作用相似于生物的基因密码,故而我常用基因来喻指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先哲们创造并积累的、丰富系统且与唯物史观的科学观念相通相近的思想资源,已构成“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在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相关思考主要涉及人类起源问题,社会经济生活决定道德面貌的观点,家庭、国家起源和演变问题,义利关系问题等;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动力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比较深刻的有关历史变通演进的观点,并在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认识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体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主要在两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创见:一是民本或重民思想,包括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二是关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作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之客观存在与不断生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唯物史观被率先接受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运河文化基因和基因谱系,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将运河的各种文化纳入有序的文化谱系之中,厘清了各种运河文化与运河的亲缘关系,同时也给出了运河文化与非运河文化之间的划界;第二,根据运河文化基因谱系的生成逻辑,提出了运河文化的三种基本保护措施:运河文化基因保育、运河文化基因植入和运河文化基因嫁接,从而使运河文化的不断“繁殖”而丰富和发展运河文化,以文化的再生促进运河文化的保育。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是当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在文化哲学领域卓有建树。他探讨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人、文化与传统的关系,认为:文明是科学系统,文化是价值系统;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传统在协调两层文化的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复观的文化哲学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被国人引为的骄傲,也令世人所瞩目。但近代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业已落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或许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及其科学观、教育观,乃至科技、教育等体制存在着某些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环境的塑造,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我国生物课程改革所重新确立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探索生物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扩大信息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14.
宋晓东  叶浩生 《天中学刊》2008,23(1):132-136
本土心理学倾向于把多元文化论引为元理论基础,但多元文化论与本土心理学之间在文化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分歧.本土心理学必须面对多元文化论所提出和所卷入的种种问题.作为理论解决,某种去文化的多元文化论是可能的,这种理念不能基于空泛的实践概念而是要求具有某种实践指向的心理学"知识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魏晋时代"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把握"痴"与"早慧"文化、"痴"与审美"移情"及审美化生活方式追求、"痴"与"玄学"传统及文化病理等的内在联系,揭示"痴"所体现、折射的魏晋人格精神、浪漫气质、艺术情调、哲人深致、文化智能与"病"理色彩.魏晋时代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许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益养分,深远、持久地滋润着民族文化精神,规范、影响着后世的理想人格塑造、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与西方"酒神"精神说和审美"移情"说等相比,"痴"具有更为深广多面、圆融互补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蕴涵,而其语义指涉的感性、模糊与多趋向特征,也显示了中华思维模式的潜在缺陷.  相似文献   

16.
亭子间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带有边缘性、激进性和波希米亚气质的青年亚文化.鲁迅认同左翼青年的基本文化精神而成为亭子间文化人的"浪子之王",却又因其"权威"地位而不能摆脱被"浪子"们反抗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大学自我文化意识是大学在自我历史发展下所积淀下来的自身文化意识与精神层面的意识。认识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最佳途径是从大学校训入手,因为它是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炼与浓缩,对大学文化具有“自我”划分功能。作为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缩影的校训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大学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凤凰是雉的一种,即鷩雉,龙.即蜃,是鷩雉在特殊情况下入水化变而成或由雉与雉化之蜃交配而生的。上古时代的文明大都是受龙、凤的启示而创造的。而这种龙凤文明最早则兴起于南方。伏羲龙体凤姓,以龙命官,作《易》八卦,是龙凤文化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的华部落、夏部落、龙部落、凤部落原本就是一个部落。  相似文献   

19.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创了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20.
丁兰华 《文教资料》2008,1(10):57-58
本文在回顾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知识论立场的局限,并从存在论的层面,即将其纳入人的存在这一更深层面加以考察,阐明了笔者对融合两种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