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like economy》一书问世以来,"点赞经济"一词获得了业界的关注。笔者在查找和分析了国内外一些社交网站的点赞活动实例后,得出了点赞经济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点赞热"触动集赞商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点赞背后的客户信息具有相当价值。它不仅助力互联网金融时代,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推进中国"O2O"经济模式的到来。在点赞经济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中,企业不仅控制了成本,达到了投入产出最大化,还与消费者之间重塑了一种健康的营销生态,顺应新媒体背景下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人际交流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在社交网络空间表达情感的需要,"点赞"按钮应运而生.用户使用赞的心理动机不尽相同,基于不同动机的点赞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不仅促进社会互动,便于表达情感,还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应理性对待"点赞"这一网络文化现象,规避因"点赞"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之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在QQ空间说说、微信、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点赞行为,网友们借助点击大拇指或者红心按钮这一便捷动作来表达对于信息内容的复杂态度。如今,"点赞族"已经遍布各大社交平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任何现象的流行化都有其原因,"点赞"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一种风潮,为大家所接收和使用,与现今网络的快餐文化环境以及人类复杂的社交心理不无关联,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环境和人际互动的心理需要这双重因素的影响催生了"点赞族"。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屏幕媒介的发展产生了以共享化、碎片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必然改变人的交往行为,其中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的变迁。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视角,以网络缩写的社交表达为例,这种基于屏幕场景特性而诞生的社交语言存在一定的社交价值。屏幕的日益便携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日渐简洁,网络缩写的出现和盛行完美契合了屏幕场景的信息流动模式,借助屏幕的开放性,网络缩写从固定圈层的特殊社交手段发展成一种社交话语体系。对此,我们既要采取包容态度看待新的社交手段,也要促进公众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其与用户的社交人际关系圈更为紧密。微信"点赞"逐渐成为一种人际社交方式,作为一种受众互动行为在社会流行。文章从"点赞"行为到用户"点赞"行为的心理解读,引出"点赞"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点赞"文化引发自身思考。  相似文献   

7.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8.
9.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0.
11.
微博等社交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新的社会商业变革,成为企业营销传播的重点关注阵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地以社交媒介所带来的挑战和新机遇为视角,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南。然而,我们注意到在需求与媒介样态关系日益加深的今天,企业利用社交媒介进行营销传播的新模式,正在对社交媒介的延伸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营销与社交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微妙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营销的相互关系,结合微博平台上企业营销典型案例,为理解社交媒介的未来走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的激烈竞争,使得"点赞"功能在各大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点赞"的用户群集中在青少年,新颖的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点赞"操作便捷,但却传递着暧昧模糊的内涵,对青少年的人际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动因,透视"点赞"行为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姹  陈拼亮 《今传媒》2020,29(3):83-8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2. 0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交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交往的互动性为人们的社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社交的圈子不再仅限于熟人之间,还在逐步渗透于陌生人之中。本文将以中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陌生社交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并通过问卷的反馈来预测前景、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议以帮助陌生社交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社交类应用的发展,谣言依附新的媒介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从社交媒介的人际交往属性出发,援引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谣言传播的新型媒介环境和特点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出社交类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谣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月荣 《东南传播》2014,(11):101-103
本文试图以"点赞"功能为切入点,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框架,并从社会学、心理学出发,在对前人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关注最新的互联网资讯,从而将"点赞"行为分解为信息共享、人际互动、语义生成三个环节,以此对其进行梳理。进而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分析传播形态的兴起及发展趋势,在对过去网络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剖析后,总结出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并分析了这种新型特征对于个人、群体、网络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18.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融入到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其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观,尤其是作为一键式惰性社交的"点赞"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重新审视"点赞"行为,以获得对其新的认识。本文认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不存在完整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我们的热门话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热潮,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传播学、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20.
网络恶性评论已经成为网络上一个经常现象,甚至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暴力,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应当通过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加大法律惩处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