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利用,赋予了土地管理科学新的内涵,同时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全国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状况,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为该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为培养新形势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探讨财经类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构建背景及专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对该领域不同专业知识人才的需求与该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英国城乡规划专业,介绍其教育特色与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做出了面对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调整,缩小就业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偏差,以提高专业与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当前的土地资源,我们必须要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准确的确认,并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要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测绘技术十分重要,特别是现有的测绘新技术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提高了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动产估价学科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不动产估价制度及其工作要点,并阐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其研究内容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分析将不动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培养方向,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为我国不动产估价师人才培养基地的现实可行性,最后进一步讨论将不动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具体的教学及其模式如何安排。  相似文献   

6.
以巢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就如何按学科专业发展基本原则,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把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地建构历史学依托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内涵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对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需求态势,探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市土地利用调查、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地质及其遗迹开发与保护以及土壤资源调查和改良等专题野外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为优化设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实施,信息产业人才已被我国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首。信息管理作为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领域,正日益受到媒体和人们的关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广泛,社会需求量大,是当前的热门专业。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环境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探讨了新时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迅猛的饭店业急需一批饭店管理专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分析当前高职饭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毕业生质量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饭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能够满足酒店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职工作人员和土地规划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等信息的调查,分析当前山西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针对山西省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供给特点,提出三点建议: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经管法学科优势,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加强高校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大胆改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于2011年开始招生.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其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本文从土地科学发展现状着手,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土地资源管理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特点,系统指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发展专业方向以及在学术研究、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培养方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新的要求的背景下,针对各大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定位,提出了"整体发展、以人为本、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改革思想,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实用型职业化人才的培养,但还存在学生就业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专业应当树立面向企业用工需求、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再造培养流程,让企业全程参与;优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高效利用校企资源等措施来革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土地科学学科内涵研究为基础,分析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般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为基础,依据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后备人才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培养目标包括本专业一般培养目标和基于需求的具体培养目标体系。土地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般培养目标确定提供基本依据,并为不同院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把教授、年轻副教授、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组织成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和分工日益成为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式。作者从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突出了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构建了基于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专业建设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文章回顾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1999~2011年期间基于专业发展和建设的内外环境,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技术管理型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指出未来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重点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该阶段,如何培养精英人才,以满足国家社会建设的需求值得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本文从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现精英教育的培养条件和实现路径。认为培养土地资源管理精英人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只有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培养出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以新农科为背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类研究生理论学术功底较弱、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建立“顶天、立地、为人”的“双擎四轮”驱动土地资源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实践与成效,并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对其在未来的期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该模式为培养具有土地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建立多学科融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实践应用相结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合格的会展管理专业人才,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岗位的需求,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本文主要探究在当前背景下,社会对会展管理专业的人才的技能需求,怎样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校会展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才需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参观、座谈、问卷、电话访问等形式,系统分析了我国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现状,并针对该级国土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队伍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在职培训少、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我国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应以这些部门的工作需求为指导,突出学生计算机、测绘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同时建议国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到一线工作,逐步改善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人才缺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