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尽打尽打」的推敲《景泰蓝的制作》教学片断安徽省巢湖建筑工程学校刘宗祥这是《景泰蓝的制作》教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开始研讲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师:本段是写景泰蓝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做胎。工序过程说得很详尽。同学们在自读中是否发现作者在用词方...  相似文献   

2.
景泰蓝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的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运用了青铜工艺,()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到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  相似文献   

3.
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第九篇课文《景泰蓝的制作》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在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后,于1955年3月12日写的一篇说明文。该文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课中说明文体裁的典范之作。课文逐一介绍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的每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景泰蓝的制作的情况。作者按景泰蓝的制作顺序安排,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详略得当地加以说明,语言通俗、平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课文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去年7…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应着重了解并掌握说明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此外,还应弄清楚作者为了准确、通俗地说明事物,如何抓住最有特征的工艺程序,有主有次地把景泰蓝的制作表现得十分具体、明确的。二、训练与自测 (一)本文说明景泰蓝制作的过程,有详有略。“掐丝”、“点蓝”这两道工序介绍得较详,有些工序则较略。为什么要详写“掐丝”、“点蓝”这两道工序呢?下面的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些是对的? A、说明事物必须抓住其特征,而这两道工序最能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语文组里有位老师家有藏品,有两只景泰蓝手镯,(一只景泰蓝袖珍杯、一只铜漆器花瓶)在教授《景泰蓝的制作》(苏教版必修五)这篇文章时十分有用。以下是两个课例:课例一(片段):师:请大家把书翻到前面的彩页部分,这里有一件景泰蓝制品——掐丝珐琅三环樽(简要地介绍了景泰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景泰蓝是如何制造出来的。生:哇,真是漂亮!(众声)师: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工序,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接下去,就请大家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有关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不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6,(1):84-88
阐述景泰蓝产品设计制作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结合视觉语素原理,界定景泰蓝产品的构成要素及相关构件,通过例析视觉与触觉营造景泰蓝产品的复合肌理效果,探讨优化景泰蓝产品创新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7.
《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在1955年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以后写的一篇说明文,被收集在1958年出版的《小记十篇》里。景泰蓝,也叫“珐琅”,是从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制作,到景泰年间才广泛制作,故被称为“景泰蓝”。是北京驰名中外的特种工艺珍品,工序复杂细致,技艺精巧繁难,产品既可以观赏又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8.
张颖问:《景泰蓝的制作》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有何特点? 《景泰蓝的制作》的第二部分,把制作程序作为说明顺序,巧妙、精当,可谓是言之有序的典范。其特点如下: 一、按照工序说明。总体上说,第二部分依次介绍了六道工序:第2、3两节介绍制胎,第4至9节介绍掐丝,第10至13节介绍点蓝,第14至16节依次介绍了烧蓝、打磨和镀金。具体地说,每道工序也是按工序说明的。制胎按设计、尽打、折合的工序进行说明,掐丝按粘丝、烧焊、煮洗的工序进行说明,点蓝按运料、制料、调料、填料的工序进行说明,烧蓝按放、送、烧、提的工序进行说明,打磨按金刚石、磨刀石、椴木炭水磨的工序进行说明。所以,不论是整体上说,还是局部上谈,都是按工序进行说明的。二、讲究工序衔接。在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一些  相似文献   

9.
我教《景泰蓝的制作》北京市一○一中学宁云平《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以生产过程为序,使用准确而通俗的语言清楚地说明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特点。在教这篇课文前,我做了个兴趣倾向调查,结果82%的学生认为本文“无趣”,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同学占23%。...  相似文献   

10.
光彩夺目的景泰蓝是我国的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几百年来博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美和喜受。早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我国的景泰蓝工艺品就荣获过一等奖。我国现存的景泰蓝,年代最早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产品。而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明代宣德时期遗留下来的景泰蓝制品技艺已相当成熟,风格淳厚粗犷,自然豪放,纹工纹样质朴有力。在宣德年间的工艺基础上,到了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至1456年),景泰蓝得到了高度发展。艺术手法、制作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制品端庄古雅,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当时,除了大量制作宫廷…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写于一九五五年,后来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小记十篇》里.这篇约两千五百字的说明文,有事有情,容量很大.它说明了景泰蓝的全部制作过程,揭示了景泰蓝的制作特点,同时对我国手工艺工人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洋溢着热烈赞颂之情.文章笔致细腻,文字朴实,语言通俗,读来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12.
北京特产     
《海外英语》2013,(8):42-43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元朝.在明朝景泰年间闻名于世。当时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又因其使用的色釉多以蓝色为主调,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宫廷艺术品.景泰蓝在明和清中期以前都是官办且为宫廷贡奉.直到清朝后期出现民办珐琅作坊后,景泰蓝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据有关资料记载,景泰蓝出口始于清道光年间。1904年和1915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分别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荣获一等奖。至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震。  相似文献   

13.
《景泰蓝的制作》中一个句子的语法分析江苏省锡山市锡南高中邵南昌,吴伟昌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师生们对于这个句子的语法分...  相似文献   

14.
一、角度选择的依据 一般地说,角度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要合于文章的总体要求。文章的总体要求是统帅教学全过程的纲,离开了这个纲,不管角度如何巧妙,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介绍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说明文。通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如何抓住本质特征,按照生产制作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写法。根据文章的总体要求,从工艺学角度,即从景泰蓝的制作顺序、制作方法和制作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景泰蓝制作的八大工序。这既符合生产工序,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在熟悉景泰蓝的六道制作工序时,我着重抓住第一道工序——制胎这一段,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图示文字。即参照文字说明,将其说明对象用图表示出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具体形象,达到阅读目的。 首先我引导说:“第一道工序是制胎,那么,什么是制胎?如何制胎?”  相似文献   

16.
教参一般把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六道工序,即做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电镀。其依据大概来自介绍每道工序的开启语(过渡句)。如“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了涂色的工作了”等。我以为将“点蓝”、“烧蓝”分为两道各自独立的工序,是没有看清课文、弄懂作者的意思所致。如果“点蓝”、“烧蓝”是一次性完成的,那自然各自为  相似文献   

17.
《景泰蓝的制作》是篇语言平直、文字晓畅的说明文,但由于农村的学生多没见过景泰蓝,学习它往往少有兴味。究竟从何下手,我再三考虑,终于决定从“明确概念的方法”入手。我便板书了以下几条类似定义,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括号内是讨论后的结论) (1) 景泰蓝是手工业品。(定义外延过宽) (2) 景泰蓝是手工业品中的奇葩(定义不得  相似文献   

18.
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分析广东曲江县教师进校黄明洪“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的一个句子。对这个句子的语法分析,《中学语文教学》在半年的时间,便先后登载了两篇意见不一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说明文单元。在初中已经进行过的说明文教学之后,本单元作为初、高中说明文教学的转折单元,其突出特点就在于由初中的简短转向高中教材的繁复的过渡性。在教材内容上,本单元说明对象虽仍像初中那样是说明某一具体的事物(景泰蓝、荔枝、泡桐树、蝉),但在具体说明时,其内容就繁复多了,景泰蓝复杂的制作过程,荔枝的生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景泰蓝的制作》中有一个句子:“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入土的好评。”《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0期上《景泰蓝的制作>中一个句子的语法分析》批驳了对这个句子的几种错误分析后认为:“它是一个承接复句,第二个分句的谓语动词‘博得’前承前省略的主语,正是前句兼语憬泰蓝器物’。这样分析,既合乎语法,又语意明晰。“我以为这样分析并不十分稳妥。先看下面的句子。①英模们的报告,使我们很受教育,使我们端正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英模们的报告,使我们很受教育,()端正了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