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评书会评书,议书,给报刊杂志写书评,本来是出版社编辑的份内事,但十年动乱中,书没出几本,“棍子”“帽子”满天飞,使编辑们几乎忘记了这种活动。为了在出版社内部活跃读书风气,养成关心自己所出的图书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出版社干部特别是编辑干部对书籍的鉴别能力,商务印书馆于今年年初起开展评书活动。到三月底止,已开了四次评书会,由历史、哲学、中国语文、经济  相似文献   

2.
书评在我国读书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领域,仅有的少数书评又难免有些投桃报李或互相吹捧、只说好话、不得罪人的人情书评,根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如何开展书评,使一些严肃客观、言之有理、掷地有声的书评在倡导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进而推动出版业健康发展上起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期刊出的《<纽约时报书评>如何选书与评书》也许能给我们出版人与书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4.
5.
名家评书     
出版社每出一部好书,总要在社会上产生反响,尤其是各行各界的专家、学者、名人,他们不仅以喜悦、赞赏、祝贺的心情欢呼好书的出版,而且更以睿智的灼见品书评书,以与读者分享先睹之快——鼓舞着作者、编者、出版者,启迪着选书、购书、爱书人。本刊特设“名家评书” 专栏,集珍聚锦,以飨各界。  相似文献   

6.
教师评书     
书评形式多样,教师评书应是一种。教师所评之书,当然不是课本(讲课是讲书),而是课后必读书、参考书、宽泛地讲,或许应视为“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7.
孩子评书     
《中国图书评论》1998,(6):35-36
孩子评书编者按:这期杂志出版,正值“六一”儿童节刚过,我们想给孩子们一个版面,听听他们对所读图书的意见。为此,我们编发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部分同学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卡通故事”的读后感,并由马丽英老师对学生意见加以概述,以期对出版界有所启...  相似文献   

8.
9.
书评作用与书评者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书评所起的一切作用都与它的信息容量相关。保证书评提供足够的信息,并扩大信息容量,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力,是图书评论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书评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书评信息容量的层次分析 凡为书评,必须包括最基本的图书信息: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和被评图书的内容等等。这一层次是书评构成要素的横断面,它向读者展示被评图书相关信息的完整面貌,构成书评的物质形式特征,是信息容量的浅表层。据此,读者可以获得信息检索渠道。可以确定,只要是书评便具  相似文献   

11.
书评的地位与书评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到《徜徉在文化边缘》(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不由得就会想到书作者毛鹏先生."徜徉",如汉代张平子《思玄赋》说的"怅徜徉而延仔",是一种漫不经意徘徊之状,自然也就等于是说未探其阃奥了,这已是一层自谦;再说徜徉在"文化边缘"而非文化之中,则是说不但未登其堂,而且连其门也未入.毛鹏先生不仅其人是位"谦谦君子"(《易·谦》),为书取的名亦复如此,"卑以自牧"(《易·谦》),难怪古人要说"其文如其为人"(苏东坡《答张文潜书》)了.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1894—1986)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育家,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书评事业很有贡献的书评家。他从1911年到1986年的75年间所写的书评  相似文献   

13.
吴道弘(1929年生),著名编辑家,编审,中国韬奋奖获得者,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从上海诚明文学院文学系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写书评,早期的书评文章,多已散失。80年代以后的书评,结集出版的有《书评例话》、《书旅集》等。他评书约六十种,专论图书的书评文章九十多篇,  相似文献   

14.
任鸿隽(1886-1961),著名的爱国科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校长,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他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1914年在留学美国时期就提出“科学救国”的主张,发起“科学救国”运动。1915年与人发起创办了《科学》杂志,坚持了几十年。他一生都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而奋斗。他的著作有《科学概论》等,与人合译有《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等。他对科学著作的评论有相当的分量,是一位有水平的科学书评家。  相似文献   

15.
王大路(1949-2004),曾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线装书局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著作有《编书人札记》、《书人书境》、《社会转型与人格再造》(与人合著)等。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书评     
书评之于编辑,是含有双重滋味的事,一则编辑的素养中,要有书评意识,否则他的编辑工作便不能超越与出新。然而另一方面,书评之评,其所直指或影射者,不惟书作者之事,也并相关于编辑。因为一本书的很多方面,终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孔子删《诗》、订《春秋》,是编辑行为,后世经学家所鹜趋的焦点,也多针对于这行为背后的深刻用心上,谓之“微言大义”。这正是书不惟作者之事,也并编辑之事的一个明证。当然孔子之编辑,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尚有区别,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从编辑的最高境界上说,现代与古代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1868—1940)是具有浓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政治家、学者、教育家,被人誉为近代孔子。他学贯中西,既有深厚的国学修养,也擅于吸收诸多西学的精华。他一生著作约300万字,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有约不到十分之一的文字是图书评论,其书评许多是以序跋  相似文献   

18.
钱杏邨(1900—1977),笔名阿英,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不仅创作了很多的文艺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更重视书评,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他书评文章的盛产期。他一生写  相似文献   

19.
唐弢与书评     
唐弢(1913-1992),著名杂文家、散文家。杂文以鲁迅风格著称,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鲁迅对他说:“你写文章我挨骂,”可见其风格之近。他创造了一种书评的独特形式——书话。他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后来一直没有间断,一生写书话约200篇。对书话的要求,他在《书话》的两次序言中  相似文献   

20.
成仿吾(1897-1984),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1921年与郭沫若等共同创建了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还创办了多种文学刊物,创作和翻译了大量论文、小说、诗歌。1928年留学法国前,他是文坛极为活跃的人物,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图书评论占有重要的位置,是20年代初期、中期的重要图书评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