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析我国校园篮球文化的繁盛与CUB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篮球运动源于美国校园,进入中国时,亦是在教会学校及沿海交通发达城市的学校开展后逐渐传播开的。校园是篮球运动的热土。现在,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联赛和CUBA篮球联赛已成为中国高校篮球联赛重要赛事,包括大学生超级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不仅使篮球运动成为当今校园文化的时尚,推进了高校全面素质教育,还在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篮球运动是高校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参与人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联赛开展得最好,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校篮球文化。在大学生成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有了数量才能谈到质量,惟有普及才可以提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篮球人才成长的模式仅有一种:各级体校——省市青年队——省市一线队,最终是国家队。现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就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了。多年来,我国篮球运动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在普及方面做得很不够,群众性的篮球运动正逐渐衰微,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几近于停息。尽管随着竟赛体制的改革,“篮球热”又逐渐开始升温,但是长时间的“空当”使得中国篮球的后备人才出现了断层。这一点从已经进行了几个赛季的CBA联赛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4.
曲小锋 《体育世界》2010,(8):105-106
CUBA联赛经过13年的发展,不仅在高校拥有了广泛的基础和庞大的球迷群体,而且间接地推动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开展,激发了大、中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本文通过对CUBA联赛和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现状的研究,探讨CUBA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促进CUBA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目的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提出“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宗旨,力图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教育系统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篮球人才培养的新的尝试。CUBA联赛已进行了三届,在第三届联赛分区赛,实行了新的赛制,在新赛制下,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如何?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应用篮球运动的有关理论、结合技术统计的数据,分析大学生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提出建议,希望能为高校篮球运动的训练服务。 二、研究方…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篮球教练员体系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纵观CUBA联赛,发现高校篮球教练员在指导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存在着训练的科学性不强,缺乏临场指挥经验,技、战术方法单调等问题,反映出目前高校篮球教练员的水平难于适应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对高校篮球教练员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培养和提高高校篮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以利于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CUBA与“大超”联赛共享发展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了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与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的特点后,提出联合两种赛势的优势,进行资格融合的设想,这样就可以让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得到长足的发展,合力打造一个属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品牌,昌盛百年。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01-2002赛季CBA联赛八强得失分以及失误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得分与失误次数成反比关系,并进一步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质量,提高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推动我国篮球运动职业化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CUBA篮球联赛社会反馈效应对运动员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裁判员和观众在场对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良好的体育竞赛社会心理与环境氛围,提高CUBA整体篮球运动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宋振镇  扈伟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23-624,637
CUBA的成功商业化运作促进了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随着联赛的发展,各高校篮球队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运行成本不断增大。高校作为CUBA联赛运行的基础,只有保证联赛利润回流到高校作为资金支持,才能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从而达到高校与CUBA联赛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1.
CUBA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实施CUBA品牌战略,严格地抓好公平竞赛,将教育、体育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创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崭新局面。体育回归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篮球运动的特点及CUBA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系统的复杂性及其三个基本特征(适应性、自组织和涌现),从文化、质量和品牌建设几个方面,理论探讨了化繁就简,加强质量和品牌意识,创建先进篮球文化、跨越式发展CUBA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学生篮球比赛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避免和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能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比赛意识,同时使比赛更加激烈、精彩。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篮球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浓厚的高校篮球文化氛围,推进了高校全面素质教育,还在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总结分析了我国高校篮球队训练与管理的现状,指出高校篮球队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篮球队的建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现行高校篮球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根据球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篮球课程目标的再认识,提出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应符合“普及”与“娱乐性”的教学特征为目标。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并在课程结构、理论教学、运动教学和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使学生通过篮球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篮球课程教学能力和指导开展篮球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我国男篮竞技水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第27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的失利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篮球管理层对目前亚洲篮球运动的发展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中国男篮在与亚洲一流强队交锋时,在身体对抗、体能、技战术打法等方面已无任何优势;对聘请外教和中国男篮技战术风格的关系缺乏统一的思考;现行的篮球管理体制和竞赛体制不利于中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篮球后辈人才的培养体制过于单一等方面是中国男篮此届亚锦赛失利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篮球的发展等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普通高校篮球教练员相关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高校篮球教练员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三类:(1)通过抽样调查反映教练员现状,(2)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制度的不足,(3)分析高校篮球教练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其训练指导思想。总体上看,研究涵盖面较广,但系统性及深入程度不够,缺乏对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培养提高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建议今后将研究重点放在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奖惩制度,建立系统化的培养提高体系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现代篮球发展的现状,研究裁判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优秀篮球裁判员的需要,通过分析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篮球裁判员所具备的优势和大学生学习篮球裁判所具有的优势,结合两者优势来探索高校篮球裁判员培养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篮球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丰 《体育学刊》2004,11(4):127-129
对我国篮球市场职业化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才能尽快提高我国篮球水平:1)转变观念,建立适应市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篮球管理体系;2)广泛普及篮球运动.并应从儿童抓起;3)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赛制,培育篮球市场。  相似文献   

19.
戴丽苹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1):60-61,64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对随机选取的漳州职院非体育专业女生篮球选项班进行领会式比赛模式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领会式比赛模式能促进学生较好的掌握投篮技术动作和形成快速运球能力,且在培养女生下肢爆发力、速度耐力以及学习兴趣方面要优于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篮球技能测试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专家法以及实验法,制定了“篮球技能比赛测试法”。该方法体现了篮球运动固有的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游戏性、灵活多变性和技术全面性等特点,与广大学生平时篮球活动的内容方式紧密结合,比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单一的篮球技能测试具有更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更加节省时间和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进行健身娱乐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