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历法就是依据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计时单位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古今中外的历法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阳历,也称太阳历。它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如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及现行的格里历;二是阴历,亦称太阴历。它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做为基本周期而编制的历法。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三是阴阳历。它是把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局期同时作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周期。我国辛亥革命前的历法(即现时的家历)及古巴比伦历都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2.
鸱纹在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易于辨认,鸱即猫头鹰,用它作为祭祀重器的装饰纹饰,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试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形尊、卣的艺术特征分析开始,通过青铜器社会中的功用以及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及商周先民思维习惯、社会风俗入手,分析一下形尊、卣的社会本质及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商周社会的宗教、礼仪、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及M45蚌塑集群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集合体,是中华文明连续体的界碑,它是上古中华多族团文明承传并融合的形象史诗,它以丰富的图腾徽铭、天文历法、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宇宙观、生命观、宗法礼制、层次化管理、复杂的祭坛神道帝王陵、精湛的大地灵符、蚌塑综合的文化内涵,向世人昭示了灿烂的上古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一座三皇五帝时代的完整的帝王陵,为重新认识并改写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中华开国史、中华天文学史、中华艺术史等等,提供了可靠的信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典籍、民俗风情及水书、水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指出水族是六千多年前就已生活在中华大地荆楚江淮地区的一个勤劳、坚毅、果敢、勇为的古老民族。他的祖先就是帝喾高辛时期曾经担任"水正"和天文历法要员的共工。  相似文献   

5.
明初天文历法的管理政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行国家管理,二是禁止私习天文历法,三是国家网罗天文历法和数学人才。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传统天文历法管理政策的影响、明初严厉的法律和对天象灾异说的担心。明初天文历法管理政策导致明朝缺乏天文历法人才,历法落后,宋元时代高度发展的数学严重衰落,西历西法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传统历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天文历法的变革史,就是这一真理的有力证明。天文历法,是自然科学问题,但是围绕历法改革问题,却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在我国古代,历法的颁行,是统治权力的一种象征,因此,对改革历法的态度,也就成了政治路线的一种反映。谁说自然科学是超政治的呢?! “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论语》)夏代的历法,被孔老二规定为治理国家的头一条准则,在历法上也要“法先王”,“遵古制”。孔老二“克己复礼”的那个“礼”,是奴隶制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也包括历法制度。孔老二的政治路线,连同他在历法问题上的主张,为后世一切反动派所继承。历法改革几乎没有一次不要经过反对反动势力,反对因循守旧、信古疑今的艰苦斗争。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的渴望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教育得到发展的政治动力,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是天文历法教育得到发展的现实动力;教育内容包括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学习与制定和历法的制定。学习的方法以实地观察、试验和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史上的五帝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早期阶段,而颛顼帝喾时代是五帝时代的重要阶段。在颛顼帝喾时代,中原地区在农业、畜牧业、水利、陶瓷、纺织、冶金、建筑、石器制作、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并呈现出同步性、融合性、先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尚书·尧典》记载了传说时代古人利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辰确定四季,战国楚帛书描绘了十二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史。《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出现了节气以及四季的天象物候记录;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干支纪日法和阴阳合历,并有君王与巫祝通过天象观测传达天意,预卜吉凶,颁布天象与历法的远古占星术记录。  相似文献   

10.
198 7年在河南濮阳出土的 45号仰韶墓葬 ,墓主脚端外侧的北面摆塑着一座柄斗指向龙头的北斗图案。经碳 14测定 ,并经树轮校正 ,那是公元前 40 0 0多年前的墓葬。经研究 ,北斗图案显然是一幅反映当时实际天象 ,其年代当为公元前 43 0 0年左右。这时正是帝喾高辛后期。其图象是帝喾时期以“三辰”(参宿 ,心宿大火和北斗 )授时的最生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实证。它以铁的事实说明 :距今 63 0 0年前的帝喾高辛时代 ,我国的天文历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科学、相当精密的高度。 45号墓主 ,大概就是帝喾后期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昆吾  相似文献   

11.
雷州石狗以原始狗图腾为根底,以雷神、雷祖为依托,与龙图腾相并行,是原始灵石崇拜的主体象征。它留有雷州各族迁徙融合的历史痕迹,与海洋文化相融,构成以石狗雕塑为标志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系。在历史文物、民俗文化、雕塑艺术以及旅游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图腾艺术的神秘性来自于图腾崇拜的观念 ,它的象征含义经历了由原始祭祀活动的神秘感到艺术符号的审美形式的发展演变。图腾观念最初是与原始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它直接传达了图腾所具有的神圣魔力。图腾艺术出现后 ,图腾艺术符号成为图腾观念的象征 ,其神秘性也就向表达禁忌需要的社会功能演变。经过象征意义的转移和扩展 ,图腾艺术由表达宗教祭祀的神圣功能向艺术符号化演变 ,因而具有了更多的审美性因素。图腾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逸周书·时训解》运用象征、类比手法,由自然物象延伸到社会生活事象,出现的物象既凝结了先民的精神积淀,同时又按照作者的期待视野加以变形改造,形成了严整而有序象征意象群,使《时训解》成为物候历发展过程中比较有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5.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终南山赵公明财神传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赵公明由汉代的日之精到晋代的督鬼之神人,元明时开始和财神联系起来了,慢慢变为今天普遍信奉的财神。关于终南山赵公明及其故里的传说广泛见于历代典籍和民间故事之中,其不仅是我们农耕文明求财祈富的符号,而且被塑造成愈来愈丰满的财神形象,成为中华文化中从人到财神的独有的文化意象,影响遍及海内外。赵公明财神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彝族竹崇拜与生殖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是彝族的图腾之一,并与生殖崇拜紧密关联。在彝族原始社会,竹首先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并具有“生儿女”的女性意义;随着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竹演变为男根的象征,并与男性祖先崇拜相结合,衍化为竹祖灵。生殖崇拜是图腾崇拜的源头,祖先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先声,都具有生殖崇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侃言 《梧州学院学报》2011,21(2):19-25,82
西江龙母神话,反映了西江流域古苍梧氏族先民的文化图腾由蛇图腾升华为龙图腾,与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同步演进,系华夏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份。龙母崇拜是比龙崇拜更升华、更具崇高美的母仪崇拜,是水文化、孝文化、真善美的产物和结晶;宣示了和谐社会的原始真义:民意不可违,权威不滥施,以人为本,利泽天下,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声符具有示源功能.选取《说文解字》中以“艮”为声符的一组形声字,根据其词义的不同分类,试图建立以“艮”为声符的同源词之语义系统,并尝试在实践中具体认识声符示源情况.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的问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白鹿原》内容的丰富性、意义的多向性吸引了众多的批评家、评论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解读此文。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文本的文化隐喻意义,在文本里塑造的三类意象:人、鬼、神,他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隐喻性的符号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