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过历史的同志,对李斯的名字是不陌生的,他一生中许多活动都与秦王朝的兴建和衰亡有密切关系。历代秦史的研究者们对该历史人物褒贬不一,评价各异,尤以对他在秦统一前后政治上、文化上的所作所为,誉毁悬殊,争议颇大。本文试在前人论著的基础上,简要地谈谈李斯其人在秦统一前后的历史作用。李斯(前281——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出生于“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郡小吏”,因不满自己“卑贱穷困”的社会地位,弃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他虽然在学术上对荀卿有所继承,“然旨趣与苟卿大异”,在思想体系上不尽相同。当时,七国争霸,战争不断。在七雄中,魏、韩、燕、齐、赵等诸侯国相继衰落。楚国虽大,也  相似文献   

2.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赢政统一中国后,曾为立什么国号费了很大脑筋,仍叫“秦”吧,可当时的秦写作“采”,他一看就觉得别扭:一槽不能拴两马,  相似文献   

4.
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七国混战和秦的统一”,对於七强并立的形势,魏国的建设,秦国的变法,战争的情况和秦灭六国,作了明确的叙述,为了进一步体会这一节教材,本文以课本所提出来的主要问题为基础,试作一些初步的分析说明和一些补充,藉供读者参考并求指正。  相似文献   

5.
(本节内容较多,必需掌握重点,以安排两个课时为妥。) 全节分四部分:(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始形成。(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焚书”“坑儒”。(四)秦和匈奴的关系。教学时应突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此为中心,把秦开创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和建立最高皇权及巩固统一的各种措施的积极作用,“焚书”“坑儒”、秦和匈奴关系等教材内容皆环绕它来阐明。  相似文献   

6.
秦末起义打出了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是因为项燕是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扶苏则是反对秦朝暴政的勇士,二人的行为在秦统一前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件事留给人们一些深刻的历史启示,即扶苏和项燕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而被当作反秦起义旗帜的,说明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及统一后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非正义性,并与进步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平民百姓、六国旧贵族等不同阶级和阶层为反秦暴政,曾在扶苏、项燕的旗帜下共同奋战,说明这些人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合作;陈胜、吴广利用秦统一初期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分裂意识,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帜,是一种襄略上的需要;秦的暴力政策在统一前后具有一贯性,人们将秦统一前的武力征服和统一后的急政暴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因此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才可以有效地号召并联合多种反秦力量,推翻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秦汉史”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前后441年的历史。如何认识、把握这段历史,并且对其作出合乎规律的说明,是我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2013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卷第15题考查了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原题如下: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从立意上看,本题着眼于“国家统一”这一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一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本图反映了秦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一个政权之下的统一的形势。秦的统一,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秦的先世非子,因善于养马,周孝王使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汉字,欲以“秦”字为头,重立国号。但当时“秦”字的写法是“栗”。他认为一国不能有“二王”,就想造个字代替。大臣们知道了他的心事,就建议说:“自古名人功过皆记载于《春秋》,帝王恩德浩荡,以取‘春秋’字的各半为国号为好。”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足“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4.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15.
天、神、人地位及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秦统一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神性至尊、神人互补到天人相分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先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楚怀王是走投无路死在秦国的。他的“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故事,“兵挫地削,之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结局,实在是一幕历史的悲剧,司马迁总结这一幕悲剧的教训,一语中的地指出“此不知人之祸  相似文献   

17.
阅读历史教材是历史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复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提高阅读历史教材的质量,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本文就如何阅读历史教材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读出教材的信息,以加深理解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要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阅读和研究,挖掘出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内容,阅读时就要把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读”出来,以加深理解。这就是:①战国以来,人…  相似文献   

18.
一、作品产生的背景公元前二○六年,秦王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汉王朝取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大统一的比较稳固的封建王朝。在这之前,秦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只有十几年就土崩瓦解了。继续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建立并巩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的政权,这是西汉初年新兴的统治阶级的最突出的政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不能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农民起义的风暴刚刚过去,氓隶亡秦的事实时刻萦绕在他们脑际,这种情况迫使他们不能不采取一些现实的措施,“轻徭薄赋”,对人民作一些让步,使他们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笑话哈哈店     
老师的幽默 历史课上,老师正滔滔不绝地讲着历史。一男生望着窗外神游很久,历史老师走到他的桌前。发现他的历史课本翻在秦朝这一页,于是叫起他问:“我们讲到哪儿啦?”此男生心虚地说道:“秦……秦朝。”历史老师大怒:“十分钟前,秦始皇已经死啦,五分钟前秦朝也灭亡啦,你还在秦朝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和抽象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即认识对象作为有机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这个统一思维过程中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阶段,一般都用具体——抽象——具体的公式来表示。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认识历史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考察史料后,研究者确定了一个个具体的史实。例如,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我们读了“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对许多重要史料进行了考证,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存在过陈胜、张角、李自成……这样一些人物;存在过“诛暴秦、伐无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均田免粮”……这样一些口号,存在过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李自成起义”……这样一些历史事件。我们对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