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尚书·禹贡》篇首先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禹贡》的作者善于运用他有限的地理知识,穿插上一些神话性的资料和假设性的成份,竟然使九州区划图体现出: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并在各州范围内标明治水经过的地点、特殊贡品的产地、少数民族寄居点和直接通往帝都所在地——冀州的水道运输网等多种作用。因此可以说《禹贡》所描述的情况既是舜禹时代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3.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示儿》。诗句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有关资料解释为: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但对“九州”一词具体指哪些地方没有详尽的解释,笔者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查到了“九州”的具体含义:大禹治水时将露出水面的陆地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叫九州。夏朝时,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到了西周,又加入了幽州与并州,却少了徐州和梁州,还称为九州。由此看来,九州指的…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电影技术组。他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著作。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相继出版。  相似文献   

5.
出版物中,"九州"误为"九洲","五洲"误为"五州",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九洲商厦、九洲餐厅、九洲公司,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曾以"九洲"命名。可见,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运用中的高频差错。"州"是象形字,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到小篆中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禹画九州,目前史学界有二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后人的伪托捏造,一种认为九州是行政区划。本文提出禹划九州确有其事,但九州是地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7.
金兴甫 《语文知识》2006,(10):20-20
时下,“九州”误作“九洲”的情况时有所见,如九洲医院、九洲书店、九洲商厦.甚至还有一家九洲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我国幅源辽阔,古往今来,人们都习惯把这幅源辽阔的中国称它为“九州”。那么,“九州”一词又是从何处来的呢?对此,人们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著作中 ,经常可以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 ,这是怎么回事呢?“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西汉以前 ,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相传在四五千年前 ,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 ,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 ,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 ,认为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 ,让后人居住 ,于是就有九州之名。其实 ,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 ,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才有“中国九…  相似文献   

10.
火风的歌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村里牙还没长全,话还没说利索的小娃娃就已经在那里唱“抱一抱,那个抱一抱……”为什么大伙都爱他这歌?用大叔大哥大婶大妈的话来说,就是:“咱搞不懂那些复杂的词儿,就认一个理儿——抱一抱,好!”的确,火风的这首歌唱出了人的基本欲望,表达了虚伪的流行歌手所不敢表达的情感。火风为什么唱得这么好呢?这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10月份开始,在小学生中,谈论话题时,又多了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一身巫术长袍,在魔法学校学习巫术的小男孩——哈利·波特。到现在,哈利·波特迷的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2.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3.
自从 198 6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校园文化学科”建设以后 ,在教育界第一次出现了“校园文化”这一文化概念 ,接着全国的高等院校纷纷举办“文化艺术节”或“校园文化建设月”。“校园文化”热逐渐成为学校内外的重要话题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它已得到了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 ,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作为学科理论要素之一的“校园文化”的定义却有不少令人困惑之处 ,本文试就“校园文化”的定义谈点粗浅的看法。什么是“校园文化” ?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有数十种 ,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一是“体现说…  相似文献   

14.
“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是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子提出来的①。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诡辩论的命题而遭到反驳和否定。例如韩非等人就曾提出“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②这一相反的命题来加以反驳。在后来的一些逻辑学著作中也都把它作为诡辩论来看待。我觉得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完全看做是诡辩论而加以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现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在认识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方面是深刻的。我们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对个别的、具体的对象的认识总是比较容易的、肤浅的(就认识的阶段性而言),因此,人类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5.
“抵赖”是现今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常用词语,意即“不认账,推托”。“抵赖”之“赖”本作“谰”,字形的转换是汉语“择字为音”的必然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形以表意”的能动性,而其词义的形成则是在语义组合规则的作用下,词素“抵”与“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学年行将结束时,学校从领导到师生都面临着学年总结工作。所谓“总结”,就是把一个阶段内的工作、学习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总结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  相似文献   

18.
人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之源。人以外的客观实体都是物。物包括自然物与人造物两大类。物质实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人之所以能认识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之所以能作用于物,是因为人有物质躯体。人具有物质性,但人不是物。人要生存就必须利用物,物是人的生存要素。要充分地利用物,就要认识物、控制物、改造物、创造物、保护物。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乡下进行教学调研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老师在上指定性的公开课时,往往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显著;可是平时上课,平平淡淡,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笔者不免生发出一点议论.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一般都安排课外活动,其内容有文娱、体育,有各种兴趣爱好小组;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春游和参加公益劳动,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共青团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有时也组织青少年夏令营.许多省市还建立一些校外活动机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剧院、儿童乐园、少年宫、少年业余体校、少年科技站等.近年来,大家把这些课外、校外的活动,统称为“第二课堂”(或称“第二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