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昭仪村花石岩有署名为柳宗元的《花石岩》石刻诗。《灌阳县志》载明《花石岩》诗为柳诗;花石岩留存柳宗元《花石岩》诗;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期间当到过花石岩,《花石岩》诗是为柳宗元所作。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种柳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好。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便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柳宗元的人品与诗品入手,既指出柳诗与陶诗相同的一面,又着重论述了柳诗与陶诗相异的一面。作者认为,柳宗元诗的平淡、清雅、冷峻、简古,已为古今学者所共识,但仅是其外在表现;而深沉、奇绝、峭拔、绵密,却是柳宗元赖以与其他诗人相区别的本质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统计柳诗现存数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人物、地点、景物的分析,我们认为《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一诗,非柳宗元所作。另对(明)隆庆《永州府志》所载柳诗《忆全正上人》进行考证,也非柳作。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柳宗元诗歌的研究引起重视,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了一批柳诗选本,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对柳宗元某些诗作的主旨及手法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笔者以《笼鹰词》、《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南涧中题》、《元暠师诗》等为例,逐一作出阐析,以求领悟柳诗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柳宗元诗歌的研究引起重视,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了一批柳诗选本,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对柳宗元某些诗作的主旨及手法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笔者以《笼鹰词》、《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南涧中题》、《元暠师诗》等为例,逐一作出阐析,以求领悟柳诗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诗现存 3首五言排律 ,另有 3首近于五言排律。其五言排律的创作有彼此争竞、显露才气的因素 ,其表达方式以描写和叙述为主。中唐五言排律的创作 ,与创作者被贬之初的心态有一定关系。柳宗元的五排虽数量甚少 ,但却证明柳诗并非都学盛唐 ,他也是“元和体”的创作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寂寞之后,在北宋立国之初,柳宗元的散文首先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然而他的诗歌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梅尧臣才被发现和接受。梅尧臣对于柳诗传播接受的开创性在于:初步改变了对柳宗元的接受态度;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充分肯定了柳诗的艺术价值并对其加以学习和效仿。两人相同的身世遭遇和永不放弃的仕途精神是产生接受的个人原因,“平淡”的审美情趣是对柳诗接受的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以自己的政迹惠及生民,对开发柳州地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在他的柳州诗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本文在分析这类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惠化”这一思想行为对柳宗元后期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刘亢 《宜宾学院学报》2005,5(7):122-124
王雏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与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创造的水墨山水,被推为中国“文人画”始祖;他的山水诗,独树一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本文从绘画的角度,以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对王堆作品的剖析,揭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现象,王堆是将这一艺术特色结舍得曩完美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作为“诗界革命”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古典诗歌解体和现代新诗产生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饮冰室诗话》提出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思想是由《夏威夷游记》倡导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兼长的“三长说”主张发展而来,对“诗界革命”的后期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界对其重要意义尚未充分认识,文章联系“诗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对“新意境”和“旧风格”的内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探析,以揭示这一重要诗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六朝小说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但在《隋志》中,志怪小说见录于史部,志人小说见录于子部,这表明二者的文体不尽相同。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例,《搜神记》具有史书性质,却夹杂着不少虚构的成分;《世说新语》是小说文本,却又与历史纠缠在一起。处在史学与文学的边缘,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共同的文体特征,但二者在结构篇幅、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